卫星通讯试验中捕捉到的那缕微弱而奇特的宇宙背景噪音,被张彬列为与超级母机异常日志同等级别的长期监测项目。他指示信号分析团队持续记录、比对,试图在海量数据中寻找可能存在的规律或调制痕迹,这或许关乎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重新认知。然而,相较于遥不可及的深空奥秘,一个更贴近大地呼吸、关乎亿万人安危的领域,正随着另一颗“天眼”的投入运行,迎来革命性的变化。
“双星计划”中的气象观测卫星,经过数月的在轨调试,开始稳定地向地面传回覆盖国土及周边广阔区域的、前所未有的高清可见光与红外云图数据。这些图像清晰地展现了台风的螺旋结构、锋面雨带的移动、乃至高原积雪的覆盖变化,其细节丰富程度远超传统地面观测和探空手段所能企及。
在中央气象局的指挥大厅里,巨大的屏幕上第一次近乎实时地展示着从太空俯瞰的天气系统动态。气象局局长激动难抑,却又感到压力巨大:“数据是拿到了,前所未有得好!可怎么把这些图变成准确的预报,尤其是对台风这种‘暴虐的客人’,我们过去的经验模型,有点跟不上了。”
张彬早已预见到这一点。在卫星发射前,他就根据脑海中的知识,结合国内现有的计算能力,简化并提供了一套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核心框架与关键算法。这套模型将大气运动分解为数百万个网格点,通过求解复杂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模拟未来几天内大气的演变。
此刻,卫星传回的实时云图、海表温度、以及地面气象站、探空球的数据,被一同输入至经过初步调试的模型之中。数据分析师们守在刚刚升级、运算能力依旧有限的“河图”计算机旁,紧张地注视着模型运行。庞大的数据流在机器内部奔腾,代表着温度、气压、湿度、风场的数字在网格间迭代计算。
数小时后,第一张基于卫星数据与数值模型的、未来72小时的天气形势预报图被绘制出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现实的验证。
机会很快到来。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生成的强热带气旋,正朝着东南沿海移动。传统的预报方法依据有限的船舶报告和沿岸观测,对其路径的判断存在较大分歧,给出的可能登陆范围跨度达数百公里。
而数值模型在吸收了气象卫星传回的、覆盖整个洋面的精确数据后,经过一夜的运算,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极其集中的预测路径:台风中心将在七十二小时后,于Z省沿海某县市一带登陆。
“这……这么肯定?范围缩小到几十公里?”一位资深预报员看着打印出来的预报图,难以置信。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只能给出宽泛的警戒区。
气象局局长看向张彬,寻求最终决断。张彬仔细核对了模型输入的初始场数据和运算过程,确认无误后,点了点头:“基于现有最完备的数据和物理定律计算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给予更高的置信度。按此发布台风紧急警报,明确登陆点和时间。”
最高级别的台风预警通过一切可用渠道,迅速传达到可能受影响的沿海各省市。地方官员们虽感震惊,但基于对中央气象局和张彬权威的信任,立刻行动起来。组织渔船回港避风,加固海堤,转移低洼地带群众,铁路调度员紧急调整列车运行图,避免在台风影响期间通过危险路段。盐场工人和渔民们看着突然紧张起来的政府和频繁发布的广播,虽不解其详,也纷纷按照指示做好防灾准备。
三天后,台风如期而至,其中心几乎沿着预报的路径,精准地在预测地点登陆!由于提前部署得力,尽管风雨猛烈,但人员伤亡被降到了最低,财产损失也大幅减少。事后的评估报告显示,这次精准预报至少避免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消息传来,气象局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数据分析师们相拥而泣,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巨大价值。沿海地方官在汇报灾情时,也由衷地感谢了气象部门的精准预警。
气象预报,从此不再是“大概可能也许”的猜测,而是真正开始基于数据和科学,为国计民生保驾护航的可靠工具。
然而,在成功的喜悦之后,一位负责长期气候数据追踪的分析师,在整理全球范围内逐渐积累的卫星和地面观测数据时,向张彬和气象局局长提交了一份谨慎的初步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在剔除已知的自然波动(如太阳活动周期、火山喷发等)影响后,全球平均温度、海平面高度、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似乎正在呈现出一种缓慢但持续偏离过去千年气候基准线的趋势。这种变化的幅度尚小,但其统计显着性和全球一致性,暗示其背后可能存在某种非自然的、系统性的驱动力量。
张彬看着报告上那些平滑处理后依然隐隐上扬的曲线,眉头微蹙。这不再是某个台风的具体路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星球生态系统的长期命运。
“将这些数据列为最高机密,建立长期追踪项目,代号‘盖亚’。”张彬下达指令,“我们需要知道,这缓慢的变化,最终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