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边的阴影与无线电波的无声较量暂时交由王根生和安全部门应对,张彬深知自己不能长久陷于具体的反谍事务。他的主战场,始终在推动技术突破的前沿。竹米稻的推广已步入正轨,尽管暗流汹涌,但明面上的种植和收获必须继续,这是稳定民心的基石。而关乎国运未来的“洪荒”工程,更不能有丝毫懈怠,尤其是其心脏——聚变能源子系统。
“洪荒”指挥部的大型会议室内,烟雾缭绕,空气因众多技术精英的聚集而显得凝重且充满思维的碰撞。椭圆桌旁坐满了国内在等离子体物理、核工程、强磁场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其中不乏一些早年留学欧美、功底深厚的老教授。张彬作为常务副总设计师,主持这次关于聚变能源路径的核心研讨会。
议题聚焦在最具可行性的磁约束路线上,但具体的技术路径选择,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传统的直线箍缩、仿星器方案各有支持者,争论的焦点在于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时间和能量增益系数,这两个如同横亘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天堑。
张彬安静地聆听了近一个小时的辩论,没有轻易打断。他脑海中,来自未来的知识库如同浩瀚星图,清晰地标注着各种技术路线的优劣与最终归宿。他知道,在这个时间节点,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磁场约束装置,正处在理论突破和实验验证的黎明前夜,它将是未来数十年内人类掌控聚变能源的主流方向。
当一位老教授再次强调仿星器复杂线圈带来的工程难题时,张彬站起身,走到了会议室前方那块巨大的黑板前。他拿起粉笔,没有立即书写,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
“各位老师的讨论都很有见地。我们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如何在有限的工程能力下,实现尽可能高的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和稳定性。”他的声音清晰而平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转身,粉笔落在黑板上,发出清脆的哒哒声。他没有从最基础的公式开始,而是直接切入核心,勾勒出一个环形的磁场位形示意图。
“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思路?不考虑极端复杂的三维磁场位形,而是回归轴对称。”他一边说,一边在环形的中心快速标注出电流和磁场方向,“利用环向场线圈产生主导约束磁场,同时,通过等离子体自身感生的极向磁场,与环向场叠加,形成一个具有旋转变换的、嵌套的磁面结构……”
他开始推导关键的平衡方程和稳定性判据。粉笔在黑板上流畅地移动,一个个符号和公式跃然而出。他引入了一些在当前文献中尚未成为主流,但在未来被证明至关重要的参数和修正项,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磁场剪切来抑制导致等离子体能量快速损失的各种不稳定性,特别是那些困扰当前研究的边界局域模和撕裂模。
他的推导逻辑严密,步步深入,将复杂的物理图像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清晰地展现出来。原本有些嘈杂的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以及几位老教授不自觉用手指在桌面上同步演算的轻微摩擦声。许多中年专家眼中流露出豁然开朗的神色,而一些年轻的研究员则赶紧埋头记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步骤。
困境在理论的辉光下显得愈发清晰而具体。张彬描绘的环形约束方案(实质上就是托卡马克的雏形)在物理原理上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但其理论模型的复杂性,以及对磁场精度、真空室设计、辅助加热系统提出的极高要求,无一不是对当前国内工业基础和计算能力的极限挑战。
“根据这个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和稳定性边界的完整计算,”张彬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坦诚道,“需要求解大规模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计算量是天文数字。以我们现有的‘银河’电子管计算机,恐怕需要不间断运行数月甚至数年,这显然不具备工程指导意义。”
冲突赤裸裸地摆在面前:理论的前瞻性与工程实现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令人绝望的差距。没有快速的计算验证,理论就只能是纸面上的优美舞蹈,无法转化为坚实的工程图纸。
然而,这次研讨会并非没有收获。张彬的推导和阐述,以其强大的逻辑说服力和物理图像的清晰性,成功地统一了研发团队的核心思想。绝大多数与会者都认识到,这条环形磁约束的道路,尽管艰难,却是通往可控聚变最有可能成功的路径。会议最终决定,以此理论为基础,启动代号为“燧人氏”的第一代实验性托卡马克装置的概念设计,集中力量先解决最关键的理论验证和核心部件预研。
【每日签到已开启。是否签到?】
就在研讨会结束,众人带着兴奋与压力陆续离开后,张彬独自在会议室整理笔记时,系统的提示音响起。
“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高温超导带材(钇钡铜氧体系)初期制备工艺指南(实验室级)。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