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基地主控室内,连续数日的高负荷嗡鸣声终于渐渐平息。代表着那个未知进程α的红色警示标识从主屏幕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系统提示:“‘全球能量事件评估模型’(初级 v0.1)构建完成,已存入核心数据库,可供调用。”
张彬站在控制台前,注视着这条信息,心中并无多少轻松。光脑的自主行为暂时告一段落,但它创造出的这个“模型”,就像一个刚刚诞生的、拥有未知能力的生命体,其本质和潜力仍需审视。
他没有立刻调用模型,而是先仔细检查了光脑系统的整体状态。资源占用率已回落到正常水平,能量消耗稳定,散热系统也恢复了平稳运行。除了多出那个名为“GEEMv0.1”的模型文件外,系统日志中没有发现其他异常活动记录。那进程α仿佛从未出现过,只留下了这个实质性的成果。
困境并未解除。这个模型是基于超越时代的光脑和未知算法构建的,其内部逻辑、分析方式乃至输出结果的呈现形式,都可能远超张彬当前的知识体系。他能驾驭这个工具吗?还是会被这个工具所展示的、无法理解的“真相”所困扰?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进行第一次测试。他调出模型调用界面,一个简洁的输入窗口弹出。他需要提供一个能量事件的相关数据作为输入。
张彬选择了最熟悉、也最无可争议的样本——“邱小姐”试爆。他没有输入任何内部机密数据,仅仅键入了公开渠道便能获取,或可以通过公开数据反推的信息:事件发生的大致地理坐标(罗布泊试验场区域)、国际地震监测网络记录到的该次事件震级标度、以及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
点击“执行分析”。
控制台屏幕瞬间被大量飞速刷新的代码和进度条占据,光脑核心再次传来低沉的运算声,但强度远不如进程α自主运行时那般惊人。几秒钟后,屏幕刷新,一个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界面铺陈开来。
冲突在此刻具体化为认知的鸿沟。界面上并非简单的几行结论性文字,而是包含了多层级的交互式图表、三维能量场分布模拟图、频谱分析瀑布图,以及大量使用张彬前所未见的专业术语和符号体系进行标注的数据面板。一些曲线图旁边标注着“时空曲率扰动余波”、“次声波模态衰减系数”、“电离层D层扰动特征矢量”等令人费解的名词。
收获在艰难的数据解读中一点点浮现。张彬跳过那些最晦涩的部分,聚焦于模型对基础问题的回答。
模型清晰地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了罗布泊的位置,并用一个醒目的、代表极高能量等级的光点予以标识。旁边列出了根据多源数据反演计算出的爆炸当量估算值,这个数值与华夏内部初步测算结果高度吻合,甚至更加精确地给出了一个置信区间。
更令人惊讶的是,模型还生成了数个推演场景。它模拟了如果这次爆炸发生在不同地质结构区域(如坚硬基岩、松软冲积层)、不同海拔高度、甚至不同大气条件下,其产生的地震波传播差异、冲击波覆盖范围以及热辐射影响半径的变化。这些推演虽然基于理论模型,但其考虑的物理因素之全面,计算之迅捷,远超人工所能及。
这初步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巨大价值。它不仅能回溯分析,更能进行预测推演,这对于评估潜在核威胁、规划重要设施防护、乃至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然而,就在张彬试图关闭模型界面时,他的目光被界面边缘一个不太起眼的图层选项吸引——“历史高能事件标记”。他下意识地点选了激活。
世界地图上,除了罗布泊那个最为明亮的光点外,瞬间又亮起了七八个颜色稍暗、大小不一的光点,分散在全球不同大洲和海洋。每个光点旁边都悬浮着简单的事件类型标识和粗略的时间戳。
张彬的目光迅速扫过这些标记。一些位于地质活动带,标识为“疑似大型自然构造释放”;一些位于已知的火山区域;还有几个位于人迹罕至的极地或深海。
但他的瞳孔骤然收缩,视线死死锁定在北美大陆西部,一个位于内华达州荒漠地带的暗淡光点上。旁边的标识并非“自然构造”,而是“疑似人为高能释放(类型待定)”,时间戳标注的大致年份,比“邱小姐”试爆要早几年。
内华达州……张彬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相关的信息碎片。那是美国一个着名的秘密军事测试区域,传言中进行过各种新型武器试验。
钩子如同冰冷的针,刺入他的思维。光脑构建的这个模型,不仅分析了当下,更回溯了历史。它标记出的这个内华达事件点,是否意味着美国早在华夏之前,就已经在那个荒漠中进行过某种……大规模的能量释放试验?是更大当量的常规爆炸?还是……与“邱小姐”类似的、却被成功掩盖的早期核试验?
这个无意中的发现,让张彬背脊升起一股寒意。光脑的这个模型,其洞察力似乎不仅能穿透空间,更能窥探时间,挖掘出那些被刻意隐藏的历史瞬间。
他立刻将这个发现记录下载,并准备向最高层进行汇报。这个由光脑自主产生的模型,其价值和对战略认知的冲击,恐怕才刚刚开始显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多频谱卫星影像初步判读算法(基础版)。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一份似乎能辅助验证光脑模型发现的奖励,适时出现。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