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发射场,戈壁的黎明被巨大的轰鸣声撕裂。矗立在发射架上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如同一位蓄势待发的银色巨人,其顶端承载的“凌霄殿”实验舱,在初升朝阳的照射下,反射出冷冽而坚定的光芒。方圆数公里内,所有的声音仿佛都被这即将到来的怒吼所吞噬,只剩下戈壁风沙不知疲倦的呜咽。
地下指挥控制中心,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火箭各系统的最后状态参数、发射场区的实时画面,以及一条不断减少的鲜红倒计时数字。每一位坐在控制台前的工作人员,都如同雕塑般凝定,只有偶尔在通讯频道中响起的、简洁到极致的确认声,证明着这里正进行着人类最精密的协作之一。
张彬站在后排观测区,与钱思明、王根生以及几位航天系统的总师在一起。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紧紧盯着屏幕,而是微微闭着眼睛,九转不灭体的感知力如同无形的触须,延伸向远方那枚即将点燃的火箭。他能“听”到燃料在管路中平稳流动的低吟,能“感觉”到箭体内部数以万计零件在最后时刻的自我检视与待命。这是一种超越了仪器数据的、对造物本身状态的直觉把握。
“……十、九、八……”
倒计时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来,冰冷而精确,敲打在每一个人的心脏上。
“……三、二、一……点火!起飞!”
指令下达的瞬间,屏幕上的火箭底部喷涌出炽热磅礴的橙红色烈焰,巨大的浓烟如同怒放的花朵,瞬间包裹了发射架下半部。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即便隔着厚厚的隔音层和遥远的距离,依然如同实质的冲击波,撼动着整个指挥中心的地面。庞大的箭体仿佛迟疑了一瞬,对抗着地心引力的最后挽留,随即毅然决然地、以一种看似缓慢实则迅疾无比的速度,挣脱大地,昂首向苍穹刺去!
困境在这一刻达到顶峰。火箭飞行过程,尤其是起飞初期,是风险最高的阶段。巨大的振动、过载、气动压力,任何一点微小的设计瑕疵、制造缺陷或者未曾预料的外部干扰,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指挥中心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锁定在屏幕上瀑布般刷新的遥测数据流上。
“程序转弯正常!”
“一级发动机工况稳定!”
“逃逸塔分离!”
每一个关键节点的顺利通过,都让控制中心内的紧张气氛稍稍缓解一分,但无人敢有丝毫松懈。张彬的感知紧紧跟随着那枚上升的火箭,他能“看到”箭体在高速穿越不同密度大气层时承受的剧烈摩擦与震颤,能“听到”发动机在极限工况下稳定而狂暴的咆哮。他的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仿佛在与那远去的造物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冲突是人类智慧与造物、与自然规律的终极对抗。将如此复杂精密的系统推向极限,本身就是一场豪赌。每一秒的飞行,都是对之前所有计算、设计、制造工作的无情检验。
“一二级分离!”
“二级点火成功!”
“整流罩分离!”
当“凌霄殿”实验舱那优美的银色身躯终于暴露在真空之中,沐浴在炽烈的阳光之下时,指挥中心里响起了一片压抑着的、带着颤抖的吸气声。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但任务远未结束。火箭需要将“凌霄殿”精准地送入那条看不见的、预设的轨道。
“上面级点火!”
“速度矢量匹配!”
“姿态控制精确!”
屏幕上的轨道参数曲线,正以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态势,向着理论计算的那条完美轨迹靠拢。
“星箭分离!”
当这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命令确认被执行,屏幕上代表“凌霄殿”实验舱的信号标识稳稳地、独立地出现在预定轨道位置时,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瞬。
紧接着——
“北京!酒泉报告!‘凌霄殿’实验舱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重复,‘凌霄殿’已成功入轨!”
控制中心内,那根紧绷了不知多久的弦,轰然断裂!巨大的、混杂着狂喜、释然与无比自豪的欢呼声、掌声猛地爆发出来,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平日里严肃刻板的老专家们,此刻用力地拥抱在一起,用力拍打着彼此的后背,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年轻的技术员们跳着,喊着,将手中的记录本抛向空中。
钱思明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了一口气,仿佛将积压在胸中数月乃至数年的重担一并吐出,他看向张彬,用力地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王根生那常年冰封的脸上,也罕见地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
收获是历史性的,是共和国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发射,更标志着华夏真正掌握了将大型、重型载荷可靠送入太空的能力,为“三十三天”空间站计划,乃至未来更深远的太空探索,铺下了最坚实的第一块基石!
张彬站在欢呼的人群中,感受着周围几乎要沸腾的空气,内心却奇异地保持着一种深沉的平静。成功的喜悦是真实的,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轨道驻留、交会对接、长期运营——还在后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