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返航航线。”王浩下令,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与期待,“我们将带着这一切,回家。然后,联盟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面向宇宙最终问题,不断追寻答案的时代。”
舰队调转航向,踏上归途。
“远航”舰队的归航,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没有媒体的聚光灯。在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下,舰队悄然返回了联盟国核心星域的绝密船坞。王浩、苏婉博士等核心成员,第一时间被接到了“昆仑”星地下深处的“烛龙”指挥中心。
在戒备森严的会议室里,王浩面对联盟议长、杨振华上将以及所有“烛龙”小组成员,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前所未有的绝密汇报。他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平静而详尽地描述了“播种者”遗迹的发现、“虚空鲸群”的奇观、时空涟漪中闪现的远古战争碎片,以及最核心的、在“起源之地”经历的“存在性拷问”和那四个关乎文明命运的抉择。
当王浩讲述到那浩瀚的信息洪流、那幅波澜壮阔的宇宙生命与文明史诗画卷,以及他最终代表人类文明做出“探寻超越”的抉择时,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每一位聆听者,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沉重与震撼。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探险报告,这是一次对龙国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存在意义的终极叩问!
“王浩上将,你和‘远航’舰队带回来的,不是矿产,不是技术,而是……火种。”最高元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目光深邃如星海,“是照亮我们文明未来万年道路的、真正的火种!”
汇报结束后,最高层进行了连续数日的闭门磋商。王浩带回的信息太过惊人,其影响将渗透到文明的每一个角落。如何消化、如何应对,需要前所未有的魄力与智慧。
最终,一项代号为“启明”的、龙国史上最宏大、最深刻的文明发展战略计划,被最高议会全票通过。“启明”计划的核心,并非单纯的军事扩张或科技竞赛,而是以王浩从“起源之地”带回的“知识种子”和哲学抉择为指引,对联盟文明进行一场全方位的、旨在应对宇宙终极挑战的“升维”改造。
计划分为三大支柱:
科技跃迁支柱(“天工开物”工程):集中全国最顶尖的科学家,成立跨领域超级研究院,以“播种者”遗迹技术和“起源之地”知识种子为蓝本,重点攻关基础物理(特别是时空本质和熵增逆转相关理论)、生命科学(延长寿命、增强适应力)、能源技术(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以及信息处理(应对高维信息冲击)。目标是在一到两代人的时间内,实现科技水平的质的飞跃,为“探寻超越”积累硬实力。
社会重构支柱(“薪火相传”工程):启动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将宇宙的广袤、生命的珍贵、文明的脆弱与辉煌、以及“探寻超越”的使命,通过新的教材、媒体和艺术形式,渗透到每一个公民的心中。鼓励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和跨学科合作,培养面向星辰大海、具备宇宙视野的新一代公民。同时,调整社会资源分配,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文明韧性,而非短期功利。
对外战略支柱(“星海同盟”工程):基于与星灵族“逐星者”派系的成功合作经验,以及“起源之地”揭示的文明多样性,龙国将更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与宇宙中其他秉持理性、追求秩序的智慧文明接触、交流、结盟。共享关于宇宙级威胁(如“寂灭之灵”)的情报,共同探索未知,构建一个更广泛的、应对终极挑战的“秩序联盟”。王浩与塔萨达尔长老的私人关系,将成为此战略的关键桥梁。
王浩被任命为“启明”计划战略顾问委员会的首席军事与外交顾问,负责协调军方资源保障计划实施,并主导与外星文明的同盟构建。
“天工开物”工程启动后,龙国的科研界进入了一种狂热的氛围。苏婉博士领导的团队成为核心中的核心。从“起源之地”带回的“知识种子”并非现成的技术图纸,而更像是高度压缩的“原理提示”和“思维范式”。
例如,关于能源,种子提示了一种“真空零点能”提取的可能路径,但其理论基础完全颠覆了现有物理体系,需要从头构建数学模型。关于生命科学,种子暗示了意识与量子态可能存在关联,这为治疗神经疾病、甚至实现意识备份提供了匪夷所思的方向,但也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
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许多思路过于超前,现有的实验设备无法验证,导致理论争论激烈。一些保守的学者质疑这些“种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认为投入巨大资源去研究虚无缥缈的概念是浪费。更棘手的是,某些研究方向(如意识操控)触及了敏感的道德底线,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辩论。
王浩和杨振华等人顶住压力,坚持支持前沿探索,同时设立严格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确保研究在可控和负责任的轨道上进行。他们明白,探寻未知必然伴随风险,但固步自封才是文明最大的危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