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站在全息星图前,身影依旧挺拔,但两鬓的斑白和眼角的皱纹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与重任的磨砺。他的声音沉稳而清晰: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携手走过了文明最黑暗的岁月,见证了火种在绝望中点燃,在寂静中守护,如今,终于看到了星火重燃的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了我们的历史使命——为文明保留了延续的火种。”
他环视全场,目光尤其在年轻一代的脸上停留:“但复兴的道路漫长而艰辛,需要更充沛的精力、更开放的思维和面对全新挑战的勇气。是时候将更重的担子,交给你们了。”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协商,理事会通过了历史性的决议:
王浩卸任联盟军事与行政最高指挥职务,转任新成立的“文明传承与发展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专注于战略咨询、历史总结与年轻领袖的培养。
王晨星凭借其卓越的战功、冷静的头脑和在复兴计划中的出色表现,被推举为联盟新任最高执行长官,负责日常政务、军事指挥和复兴计划的全面执行。
苏婉博士卸任首席科学官,担任新成立的“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专注于基础理论突破与未来科技规划。
杨振华卸任前线总指挥,担任“国防安全委员会”主席,负责整体防御战略和军事力量建设。
权力的交接平稳而有序。王浩的主动让贤,展现了伟大领袖的胸襟与远见,也为联盟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晨星正式接任最高执行长官,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并非来自外部,而是内部根深蒂固的“蛰伏心态”。三十年的隐藏生活,让许多官员和民众习惯于保守、谨慎甚至略显僵化的管理模式。而复兴纪元需要的是开拓、效率和一定的冒险精神。
王晨星上任后,迅速推行了一系列新政:
信息适度公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向各殖民地民众公布复兴计划的进展和部分外部环境评估报告,提振士气,增强认同感。
鼓励殖民地自治与创新:下放部分权力,鼓励各殖民地根据自身环境和资源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技术,并建立殖民地间的良性竞争与协作机制。
改革军事体系:推动军队从“防御蛰伏型”向“机动反应型”转变,组建更灵活的特种任务舰队,加强侦察、快速反应和远程投送能力。
重启深空探索:在确保隐匿的前提下,批准了数个小规模的深空探测项目,目标不再是躲避威胁,而是寻找新的资源星和潜在的可殖民星球。
这些改革触动了部分既得利益者,也引起了一些保守派的担忧,但王晨星以坚定的意志和清晰的逻辑推动着变革。他经常深入基层,倾听各方意见,展现出与其父不同的、更具亲和力与开放性的领导风格。
在行政改革的同时,科技发展也遇到了新的瓶颈。虽然各殖民地应用技术(如农业、材料、能源)在生存压力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关乎文明层级跃迁的核心领域——尤其是对高等文明技术的解析和自身基础理论的突破上,进展缓慢。
苏婉领导的“前沿科学研究院”集中了最顶尖的头脑,但对那些捕获碎片的解析依然举步维艰。它们所蕴含的物理规律似乎与当前宇宙的认知存在根本性差异,如同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毛玻璃。
更令人焦虑的是,对“维度伪装层”(DCS)技术的优化也达到了极限。现有的理论框架无法支撑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联盟的隐匿能力可能已经触及天花板,而潜在敌人的技术却在未知的维度上持续演进。
王晨星高度重视这一困境,加大了科研投入,并鼓励跨殖民地、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甚至设立了高风险高回报的“突破性猜想”基金,试图激发颠覆性的创新。但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突破需要灵感,也需要时间,而时间,未必站在他们这一边。
就在联盟内部忙于调整和突破时,“归乡之路”计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
部署在太阳系外围奥尔特云的无人探测器“信风号”,在经过数年的潜伏侦察后,传回了一段极其微弱、但经过反复验证的无线电信号片段!
信号并非现代人类的高强度通讯,而是一种古老的、带有明显脉冲编码特征的广播信号,其内容经过破译,竟然是半个多世纪前(按地球时间)的人类早期深空探测任务发射的“地球名片”和“人类之声”的片段!
这一发现让所有知情者激动不已!这至少证明,在数十年前,地球文明依然存在,并且仍在向宇宙发出声音!太阳系似乎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然而,兴奋之余,疑虑也随之而生。为什么只有半个世纪前的信号?更近期的、强度更大的通讯信号为何消失不见?是地球文明进入了静默期?还是发生了其他变故?
王晨星立即召集紧急会议。有人认为这是好消息,应该尝试主动联系;更多人则持谨慎态度,认为信号的“古老”和“微弱”可能暗示着不祥的征兆,贸然联系风险极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