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暗影基地的能源短缺,意味着前线舰队的护盾可能失效;‘新家园’农业模块的停滞,可能意味着‘远望号’前哨站的官兵要饿着肚子执勤。我们分散在星辰大海,但我们的命运,紧紧相连。”
在强调了团结与共担责任的重要性,巩固了中央权威的合法性之后,王晨星话锋一转,宣布了一项新的政策——“殖民地创新发展基金”。
他详细阐述了基金的运作模式:基金总额由联盟中央财政每年拨付固定比例,但分配方式不再是传统的“按需分配”或“平均主义”,而是采用竞争性申请和项目评估制。任何殖民地,都可以基于自身的地理特点、资源禀赋、技术优势或面临的特殊挑战,提交详细的发展方案。方案由联盟中央聘请的跨领域专家团进行匿名评审,重点考察其创新性、可行性、对联盟整体战略的贡献度以及长期效益。评审优胜者,将获得基金提供的额外资源、技术支持甚至政策倾斜。
“这个基金的目的,”王晨星强调,“不是奖励‘哭得最响的孩子’,而是赋能‘最有想法的孩子’。我们希望看到的不再是报告上罗列的困难,而是你们基于自身条件提出的、能够提升殖民地活力甚至反哺联盟的解决方案。我们将资源投向效率最高、潜力最大的方向,这才是对联盟未来真正的负责。”
这一举措,极其高明。它既承认了殖民地的发展需求,又没有无原则地让步。它将矛盾从殖民地与中央之间单纯的“索取-给予”的对抗性关系,巧妙地转化为了殖民地之间基于能力和智慧的“竞争性创造”关系。它将地方势力的注意力,从如何向中央争取更多资源,引导到了如何提升自身治理水平和发展潜力上来。同时,通过专家评审制度,王晨星也将资源分配的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了中央,削弱了地方势力通过政治游说获取利益的可能性。
处理外部离心倾向的同时,王晨星更深知,要在联盟内部推行自己的执政理念,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束缚,绝不能仅仅依靠父亲留下的老臣。他需要建立一支真正忠于自己、富有朝气、敢于任事的新生力量。因此,他悄然启动了另一项重要战略——“新锐启航”计划。
他有意识地在联盟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中,搜寻那些在蛰伏期或近期工作中表现出色、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且背景相对简单(即不属于任何根深蒂固的派系)的年轻军官和行政官员。这些人或许职位不高,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了出色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思路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度。
王晨星通过人事档案、专项任务表现记录甚至秘密考察等方式,筛选出了一份名单。然后,他开始了一系列谨慎而有力的人事调整:
一位在边境巡逻中队表现出卓越战术素养和独立判断力的年轻舰长,被破格提拔为某主力舰队的参谋长助理,直接参与舰队作战计划的制定。
一位在后勤系统优化项目中提出革新性方案、大幅提升效率的中层文官,被调任至资源调配办公室担任副主管,负责推动“创新发展基金”的具体落实。
几位在科学领域有突出潜力的年轻研究员,被补充进苏婉博士的“破壁计划”核心团队,带来新的视角和活力。
这些提拔和调动,并非一步登天,而是将他们安置在关键岗位的副手或重要职位上。这既给了他们历练和展示才能的平台,又不会过于刺激现有的权力结构。王晨星会定期与这些年轻人进行非正式的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鼓励,也明确传达他的期望:忠于联盟的未来,勇于打破常规,用实绩说话。
这批“王晨星梯队”的成员,普遍对新任执行官抱有知遇之恩,他们充满锐气,较少受到旧有官僚习气的浸染,将成为王晨星未来推行更深入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利剑。他们的崛起,也开始悄然改变联盟管理层的气氛,注入了一股积极求变的新风。
王晨星的组合拳,很快在联盟内部产生了反响。
“殖民地创新发展基金”的设立,在各地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有远见、有能力的殖民地领袖开始埋头苦干,精心准备发展方案,希望能抓住这个机会。而那些原本只想靠诉苦和施加压力获取利益的殖民地,则陷入了尴尬境地,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治理策略。
“暗眼”调研团队传回了第一批秘密报告。报告证实了部分殖民地确实面临真实的资源困境,但也揭露了一些殖民地管理层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甚至存在腐败的问题。王晨星根据这些报告,对几个问题突出的殖民地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对确有困难的,指示相关部门在政策框架内给予精准帮扶;对治理不力的,则通过组织程序悄然调整了其管理层,并将调研报告的部分内容作为警示,在有限范围内传达,敲山震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