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内迅速分化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方以陈教授为代表,坚持“稳健”和“实证”,认为新方向过于冒险,会葬送数年的积累;另一方以林枫为代表,主张“突破”和“创新”,认为这是危机中唯一的希望。双方各执一词,争论越来越激烈,气氛变得火药味十足。往日的同事之情在根本性的理念冲突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苏婉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没有急于打断。她理解陈教授的担忧,那是对科学严谨性的坚持;她也看到了林枫等人眼中燃烧的火焰,那是对突破的渴望。作为总负责人,她必须做出抉择。
当争论达到白热化,几乎要演变成人身攻击时,苏婉终于开口了。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够了。”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目光聚焦在她身上。
“陈教授的担忧,有道理。新方向的确充满不确定性,风险巨大。”苏婉首先肯定了保守派的意见,这让陈教授等人的脸色稍缓。但紧接着,她话锋一转,“但是,林枫和李琟的观点,更接近执行官和我的判断——我们不能再沿着老路走下去了。”
她走到全息投影前,调出了“破壁计划”自启动以来的进展图表,那是一条缓慢攀升、但始终未能产生突破性拐点的曲线。
“看看这个。我们努力了这么多年,收获了什么?一些基础理论的积累,一些现象的观察,仅此而已。我们甚至无法建立一个能够自洽描述‘收割者’能量特征的基础模型!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她的目光变得锐利,扫过陈教授等人:“严谨,是科学的态度,但不能成为僵化的借口。当现有的工具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必须寻找新的工具,哪怕这些工具看起来陌生甚至怪异。‘星灵族’的信息,就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可能指向新工具的地图!”
她深吸一口气,宣布了最终决定:“因此,根据最高指令,‘破壁计划’的研究方向将进行战略性调整。即日起,项目组将进行重组!”
她操作控制台,全新的组织架构图出现在屏幕上。
“成立‘阈值理论组’,由我直接领导,陈教授担任首席顾问。该组的核心任务是:集中联盟最顶尖的理论物理、数学、宇宙学、信息论专家,全力攻关‘秩序阈值’的理论框架。我要你们尝试量化它,界定它,弄清楚它到底与哪些宇宙参数相关!林枫,你负责协调数据支持和对现有理论的冲击评估。”
“成立‘非传统策略组’,由苏婉兼任组长,李琟负责数据建模与仿真。该组将探索包括‘意识弥散’在内的、所有可能绕过与‘收割者’正面冲突的生存策略。思路要放开,无论是技术层面的、社会形态层面的,甚至是哲学层面的设想,都可以提出并进行初步的可行性论证。”
“原基础理论组和应用技术组并入以上两个新组,或作为支持团队存在。”
这项宣布如同一道惊雷,在会议室炸响。陈教授脸色铁青,嘴唇动了动,最终却没有再反驳,只是沉重地坐回了椅子。他知道,这标志着“破壁计划”主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林枫和李琟等人则面露兴奋之色,摩拳擦掌。
苏婉看着神色各异的团队成员,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在全新的未知领域开疆拓土每一步都无比艰难。
“我知道,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甚至是一次痛苦的蜕变。”苏婉的语气缓和下来,但依旧坚定,“但我们没有选择。敌人不会给我们时间按部就班。从今天起,‘破壁计划’不再仅仅是为了破解一种技术,更是为了理解一套宇宙法则,并为我们的人类文明,在这套残酷的法则下,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道路。”
她环视众人,一字一句地说:“这,才是‘破壁’真正的含义。”
会议在一种复杂而凝重的气氛中结束。人们陆续离开会议室,脸上带着迷茫、焦虑,也有一丝被点燃的、走向未知的决绝。
“破壁计划”这艘巨轮,在苏婉的强力推动下,正式脱离了熟悉的航道,驶向了名为“法则理解与生存策略探索”的、迷雾重重的新海域。
“倾听者号”,这艘继“默客号”之后建造的第二艘“幽灵之眼”侦察舰,如同一个更加谨慎、更加沉默的继承者,在绝对静默中航行了数年,终于抵达了它的预定目标——“沉默回廊”。这片位于银河系边缘旋臂末端的广袤星域,在星图上标注为一片令人不安的空白,其间的恒星稀疏,如同散落在无垠黑色天鹅绒上的几粒微尘。
与“墓碑星云”那壮观的毁灭遗迹和“虚空之角”那令人窒息的远古巨构不同,“沉默回廊”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极致的、死气沉沉的平凡。没有异常的能量辐射,没有扭曲的空间结构,只有宇宙真空固有的、近乎绝对的寒冷与寂静。然而,正是这种过分的“正常”,在这种特定背景下,反而透出一种毛骨悚然的诡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