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结束后,王晨星立刻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将他的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政策。
他首先召见了卡特上校和李琟博士。他对卡特明确表示,他理解并重视安全部门的担忧,但基于他的直接接触和判断,他决定给予星萤有限的、有条件的信任。他批准了卡特提出的部分监控和安保升级方案,但否决了过于严苛的活动限制。
同时,他强化了对李琟博士领导的“星萤研究小组”的支持,要求他们加快非侵入性研究的进度,旨在尽快从科学层面理解星萤能力的本质、机制和潜在影响。他强调,研究的首要目的是理解与保护,而非控制或利用。
更重要的是,他下达了最高级别的保护指令。他要求安保部门不仅要防范外部威胁,更要严密监控舰队内部可能对星萤产生的敌意,尤其是要警惕“纯正人类社”等极端组织的动向,确保星萤的人身安全万无一失。
王晨星的策略清晰而坚定:他要在信任与怀疑之间,开辟一条狭窄的道路。他既要将星萤作为可能的关键资产进行研究和守护,又要将她作为需要保护的个体予以关怀和约束。这是一场精妙的平衡术,也是一场对他人性、智慧和领导力的终极试炼。
星萤将王晨星的告诫铭记于心。她开始有意识地收敛自己,努力将自己融入“希望号”庞大社会机器的背景噪音之中。她的活动范围更加固定,路线更加规律,尽量避免出现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区域。在与人必要的接触中,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眼神低垂,试图将自己那份“与众不同”的感觉深深隐藏起来。
这是一种压抑本能的艰难尝试。对她而言,感知周围人群的情绪波动,如同常人感知温度变化一样自然。当强烈的痛苦、焦虑或恐惧像无形的波涛般涌向她时,那种想要去“抚平”的冲动,是一种近乎生理性的反应。现在,她必须时刻警惕,强行抑制这种冲动,如同屏住呼吸般艰难。这种内在的紧张感,让她原本就有些苍白的脸色,更添了几分疲惫。
她像一只学会了在丛林中隐藏自己气息和脚步声的小鹿,小心翼翼地行走,希望不被注意,不激起任何波澜。然而,她并不知道,有些猎手,早已凭借更敏锐的嗅觉,锁定了她的踪迹。
“纯正人类社”的成员,如同阴影中的菌类,在舰队社会的缝隙中悄然滋生。他们对星萤的关注,并非出于好奇,而是带着明确的敌意和目的性。他们将她视为一种“污染源”,一个需要被揭露和清除的“非人”存在。他们的行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精心计算的恶意。
一些伪装成友善同事或好奇研究员的成员,开始“偶然地”在与星萤相遇时,进行看似随意的攀谈。
“星萤,听说你学习东西特别快,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记忆方法啊?上次医疗舱的事真神奇,你是怎么让马克平静下来的?是某种……我们不知道的技术吗?你总是一个人,会不会想家?还记得以前的事情吗?”
这些问题表面无害,内里却藏着锋利的钩子。星萤虽然失忆,但直觉敏锐,她能感受到这些问题背后那种冰冷的审视感,而非真正的关心。她通常以最简短的“不知道”、“不清楚”或沉默的摇头来回应,这种防御性的反应,反而更激起了对方的猜疑。
更阴险的是,他们开始在星萤可能经过的区域,人为制造一些小规模的、可控的“混乱”。
在走廊转角突然爆发激烈的争吵(由两名成员扮演),观察星萤的反应。
在公共休息室播放带有强烈负面情绪基调的音乐或影像片段,监测她的生理数据波动(如果他们能获取到的话)。
故意在生态农场她照看的植物区域制造轻微的“故障”,看她是否会动用能力去“修复”。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诱使她再次展现出那种非常规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收集“证据”,并分析其触发条件和作用模式。这是一场针对她本能的、冷酷的诱捕实验。
“纯正人类社”的核心成员认为,之前的试探过于间接,他们需要一场更直接、更富冲击性的事件,来迫使星萤显形。他们策划了一场苦肉计。
他们选择了一个相对偏僻的、连接生活区和二级引擎维护通道的交叉口。一名年轻、演技精湛的成员扮演“受害者”,另一名成员负责制造“事故”。
当星萤在安保人员陪同下,按照固定路线经过该区域时,“事故”发生了。一名工程师(演员)从维护通道冲出来,似乎被什么东西绊倒,手中的工具箱脱手飞出,几件沉重的金属工具砸向另一名恰好路过的“船员”(受害者)。撞击发生得很逼真,受害者发出一声痛苦的闷哼,小腿处瞬间出现(预先准备好的)模拟创伤和“鲜血”,他抱着腿倒在地上,发出压抑的、充满痛苦的呻吟。
陪同星萤的安保人员立刻进入警戒状态,一边呼叫医疗支援,一边试图控制现场。而暗处,多个隐蔽的传感器和“纯正人类社”成员的眼睛,如同鹰隼般,死死盯住了星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