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郭威率领大军浩浩荡荡进入开封城时,这座曾因崇元殿喋血而笼罩在恐惧中的都城,并未迎来新的屠戮。
与年轻气盛的刘承佑不同,历经沙场与朝堂风雨的郭威,深知 “得人心者得天下” 的道理。
他勒住马缰,在城门口翻身下马,一身戎装未卸,却没有半分征服者的倨傲,只是对着前来迎接的官员与百姓,微微颔首,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着登上那至高无上的龙椅,而是稳定这颗因权力更迭而躁动不安的人心。
首先被提上日程的,是处理后汉隐帝刘承佑的后事。尽管刘承佑曾因猜忌欲对郭威痛下杀手,甚至诛灭了他在京的家人,但郭威并未选择以怨报怨。
他亲自下令,将刘承佑的尸体从混乱的宫苑中寻出,妥善收敛。数日后,一场庄重的葬礼在城外举行,郭威以天子之礼安葬刘承佑,甚至在出殡当日,身着素服,亲自为这位年轻的亡君扶柩。
灵柩缓缓前行,郭威走在队伍前方,身姿挺拔却带着几分肃穆,沿途的百姓看到这一幕,纷纷议论:“郭将军这般重情重义,倒比那昏庸的隐帝更像君主。” 原本对郭威大军入城的恐惧,渐渐被这份 “忠臣” 姿态所消解,城中的紧张气氛,也随之缓和了不少。
紧接着,郭威将矛头指向了苏逢吉、李业等一众曾挑唆刘承佑滥杀无辜的 “奸臣”。
这些人此前靠着迎合刘承佑的猜忌之心,一手策划了崇元殿的杀戮,早已引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郭威雷厉风行,迅速下令将他们逮捕归案,在朝堂之上历数其罪状后,依法处死。
更让百姓拍手称快的是,郭威将苏逢吉、李业等人搜刮的家产全部查抄,一部分分发给了开封城内贫苦无依的百姓,另一部分则赏给了在抵御契丹与平定内乱中阵亡的将士家属。
当满载着粮食、布匹与银钱的车辆穿梭在街巷中,当饥寒交迫的百姓接过救济物资,当阵亡将士的亲人捧着抚恤金痛哭流涕时,郭威的名字,彻底烙印在了开封百姓的心中。
上至官员贵族,下至市井平民,无不对这位手握重兵却心怀百姓的将军心生拥戴,甚至有人私下里议论,希望郭威能早日执掌朝政,还天下一个太平。
人心已定,郭威却并未立刻表露登基之意。他深知,即便民心所向,若无一个 “名正言顺” 的契机,贸然称帝仍会落下 “篡逆” 的口实。于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 “黄袍加身” 戏码,悄然拉开了帷幕。
不久后,边境传来急报,称契丹再次南下侵扰。郭威借此机会,率领大军假意北上御敌。
队伍行至澶州时,天色渐晚,大军就地扎营。深夜,营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郭威正欲起身查看,只见一群身着铠甲的将士簇拥着几个将领,手持一件明黄色的龙袍,闯了进来。
为首的将领 “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高声说道:“如今主上已逝,朝堂无主,天下百姓皆盼将军登基!我等将士愿拥戴将军为帝,若将军不允,我等便长跪不起!”
话音刚落,营帐外的将士们纷纷响应,齐声高呼 “万岁”,声音震耳欲聋,传遍了整个军营。郭威故作惊愕,连忙起身去扶为首的将领,口中说道:“诸位将军这是何意?我郭威深受汉恩,岂能行此篡逆之事?”
可将士们却不肯起身,有的甚至将龙袍直接披在了郭威的身上。明黄色的龙袍落在肩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郭威 “挣扎” 了许久,见将士们态度坚决,眼中渐渐流露出 “无奈” 之色。
最终他长叹一声:“罢了!既然诸位将士与天下百姓如此信任我,我便不能再推辞,唯有登基之后,尽心治理天下,以报万民之望!”
营帐内的欢呼声瞬间爆发,将士们纷纷叩首,山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次日,郭威率领大军调转方向,浩浩荡荡返回开封。沿途百姓听闻郭威 “被迫” 登基的消息,纷纷焚香迎接,道路两旁挤满了欢呼的人群。
回到开封后,郭威在百官的拥戴下,正式登基为帝,定国号为 “周”,史称 “后周”。登基大典上,郭威身着龙袍,站在崇元殿的龙椅旁,望着下方跪拜的百官与殿外欢呼的百姓,眼神坚定而充满期许。
他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一个历经战乱与动荡的国家,而一个崭新的时代,正从这一刻起,缓缓拉开序幕。
而王秀正坐在他新购买的Visonnaire真皮沙发上,通过游戏屏幕,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这一切,依旧和他记忆中的历史一模一样,王家的壮大丝毫不影响历史的进程,这也是他尽量避免的结果。
自从他的意识,从老家主王珀的身体里回归之后,他就没有再继续通过这个游戏,精神附身操控祖宗。
一方面,是因为这么多代祖宗的去世,让他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疲惫和伤感。他感觉自己仿佛真的伴随着王家的各代家主走完了好多年的人生,这让他的精神有点承受不住,他也需要通过放松身心缓一缓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