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期限,如同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同仁堂药行后院里的每一个人。密室的灯火几乎彻夜不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墨汁、纸张和一种高度专注带来的特殊气息。
陈朔负责的整体方案架构是第一位的。他需要将宏大的战略构想,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具体步骤。一张巨大的申城及周边区域地图铺在桌上,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各种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看懂的符号。“资源分配、时间窗口、频率交错、内容递进……” 他喃喃自语,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不断划出连接线,又时而擦去,寻求着最优解。
“我们的电台资源有限,必须像使用珍稀药材一样,精确到每一钱。”他对负责协调的沈清河解释,“要利用敌人监听站位置固定的特点,通过移动我们发射点的位置和变换发射时间,制造出电台数量远多于实际数量的假象。 同时,不同小组发射的电文,在内容和风格上要有明显差异,模仿来自不同系统、不同层级的单位,这样才能构建起那个庞大的‘影子网络’。”
沈清河看着地图上那些错综复杂的线条和标记,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技术奥妙,但他明白陈朔正在编织一张极其复杂和精妙的网。“我会确保每条线路都畅通,每个点位都明确职责。”
另一项繁重的工作落在了苏婉清肩上。她不再是独自埋头编写,而是成为了一个临时工作小组的核心。陈朔从根据地下派来的报务员和本地选拔的有文化的年轻同志中,挑选了两人协助她。他们的任务是建立那个庞大的“假电文库”。
这项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它不仅仅是虚构故事,而是系统性的人格模拟和语境构建。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陈朔在指导他们时强调,“每一份电文,都必须带有其‘发出者’独特的印记。 游击队的电文要简短、直接,带有些许江湖气和地域特征;城市地下组织的电文要更谨慎,夹杂着商业暗语或市井切口;模拟更高层级指挥部的电文,则要格式规范,用语准确,甚至要模仿某些已知负责人签发的电文习惯。”
他拿起苏婉清起草的一份电文草稿,指着其中一句:“‘请求速调奎宁五十盒,伤员化脓高烧。’这句话本身没问题,但可以更‘真’。如果是活跃在苏南水网地带的游击队,他们可能会更具体地说‘……伤员伤口湿烂,恐引发水蛊(注:民间对某些湿热地区疾病的称呼),急需奎宁。’这一点点细节,就能增加可信度。”
苏婉清恍然大悟,立刻拿起笔在旁边备注。她发现,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文字功底,更需要深厚的生活阅历和对社会各阶层的深刻理解。她开始大量阅读能找到的旧报纸、市井小说,甚至偷偷记录街上小贩、人力车夫的对话习惯,试图从中汲取养分。
与此同时,锋刃领导的“影刃”小队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他们不仅要确保己方电台位置的安全,还要对计划中涉及的所有备用点位和转移路线进行反复侦察和风险评估。每一次外出,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需要极高的警惕性和应变能力。
在期限的第四天晚上,陈朔终于完成了那份厚达二十余页的《“逆向利刃”计划第一阶段(渗透与麻痹)实施细则》。里面详尽规定了未来三个月内,不同时段、不同频率、不同内容的电文发射序列,以及遇到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
也就在同一晚,苏婉清小组也完成了首批超过一百份涵盖多种类型和层级的标准假电文模板库,并全部由陈朔审核通过。
所有准备工作,在极限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完成了。
第五天清晨,这份凝聚了申城小组无数心血的实施细则和电文模板库,通过最高密级的渠道,被送往根据地,呈交“烛龙”做最后的审定。
文件送走后,密室内有片刻的沉寂。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每个人都面露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期待与不安并存的火焰。
“我们能成功吗?”一位协助苏婉清的年轻同志忍不住低声问,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陈朔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冬日的寒风吹入,带着市井的喧嚣,也让他疲惫的大脑为之一清。
“我们没有失败的选项。”他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声音平静却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敌人依靠技术和残酷构建他们的堡垒,我们就要用智慧和意志找到它的裂缝。这不是一场公平的较量,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赢。”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室内每一张坚毅或略带稚嫩的脸。
“号角已经吹响,尽管它无声。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和……耐心的狩猎。”
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战斗,在方案批准的那一刻,才算是真正开始。而他们,就是潜伏在无形战场上的第一批猎人。
【第十五章完】
___
喜欢谍战之镜界孤灯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谍战之镜界孤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