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里的江水刚在田垄间流淌了两天,镜州的网络论坛就像被投进了石子,泛起了浑浊的涟漪。一段标题为《镜州引水工程断下游活路,鱼虾成片死亡!》的视频在本地群里疯传,画面里,干涸的河床上躺着几尾死鱼,岸边的芦苇枯黄倒伏,配文声泪俱下:“为了救自己的田,就抽干下游的水,这样的工程,良心何在?”
紧接着,又有匿名帖子爆料:“林辰挪用抗旱专项资金,水渠偷工减料,用的混凝土标号不足,撑不过一个月就得塌!”帖子里附了几张模糊的照片,水渠壁上有几处细微的裂缝,看起来触目惊心。更有人把矛头指向高明:“新官上任搞政绩工程,不管老百姓死活,这样的领导该下台!”
林辰坐在办公室里,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谣言,眉头越皱越紧。小陈在一旁气得发抖:“这明显是造谣!那视频我查了,是三年前下游工厂排污造成的死鱼事件,被他们翻出来改了日期!裂缝是浇筑时没抹匀的水泥灰,根本不是结构问题!”
“我知道是谁干的。”林辰关掉网页,声音平静却带着冷意,“周志国的那些残余势力,见抓不到别的把柄,就想借旱灾搅混水,把我拉下马,顺便动摇高书记在镜州的根基。他们算准了老百姓关心生态和资金问题,故意往这两个点上泼脏水。”
“那我们赶紧辟谣啊!”小陈急道,“再让谣言传下去,老百姓该信以为真了!”
“急不得。”林辰站起身,拿起水利监测报告,“空口白牙的辩解没用,只会让他们觉得我们心虚。要破谣言,得用事实说话。”他拿起电话,“通知电视台、报社和几家主流网络媒体,明天上午九点,去下游河道集合,我们带专家搞个现场考察。”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水利专家、记者和几位市人大代表,驱车前往下游的青沙河。刚到河边,就看到几个举着“反对截流”牌子的村民,为首的正是前几天在政府门口抗议的老张。“林主任,你可来了!”老张把牌子往地上一戳,指着河面,“你自己看,水是不是少了?再这么抽下去,我们连洗衣做饭的水都没了!”
林辰没说话,先让水利局的技术员打开监测设备。无人机升空,实时传回河道断面数据;水下探测器沉入河底,测量流速和水位。十分钟后,数据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当前水位2.8米,引水前水位3.0米,下降0.2米,在生态安全范围内(生态流量最低水位2.5米);流速0.8米/秒,较之前基本持平;水质监测各项指标正常,PH值7.2,溶解氧6.8mg/L,适合鱼类生存。”
“大家看,”林辰指着屏幕,“我们每天的引水量严格控制在青沙河日均流量的15%以内,这是省水利厅批准的上限,绝不会影响下游用水。”他又指向岸边的生态过滤段——用鹅卵石和活性炭铺成的过滤层正在工作,浑浊的江水经过过滤,变得清澈见底,几个孩子正蹲在出水口玩水,手里捧着几条小鱼苗。
“这是我们特意加建的生态过滤系统。”水利专家王教授补充道,“不仅不会污染水源,还能过滤江水里的泥沙和杂质,你们看现在的河水,比引水前更干净了,这几天已经有渔民反映,鱼比以前好钓了。”
记者们的镜头对准了清澈的河水、嬉戏的孩子和监测仪器上的数字。老张凑过来看了半天,又问旁边的渔民:“老李,这几天鱼真多了?”
被问的渔民挠挠头:“还真是,昨天撒网收了两斤多鲫鱼,比以前多了一半。”
林辰趁机带大家去看水渠。他让人拿来卷尺和回弹仪,现场测量渠壁厚度:“大家看,设计要求是25厘米,实际浇筑达到了30厘米,混凝土标号C30,远超农田水利工程的C25标准。”他让技术员用回弹仪检测强度,仪器显示“强度达标,无蜂窝麻面”。
“至于挪用资金的说法,”林辰拿出审计报告,分发给记者,“抗旱专项资金的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细,省审计厅刚做过专项审计,报告在这里,欢迎大家监督核查。修水渠的钱,一分没乱花,还通过优化方案省下了三十万,全买了抗旱设备,放在农机站供村民免费使用。”
记者们的摄像机“咔嚓”作响,实时报道很快传遍了镜州。下午,那段造谣视频的发布者就删了帖子,有细心的网友扒出视频里的死鱼是三年前的旧图,连鱼的种类都和现在青沙河的不一样。
但林辰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彻底打消老百姓的疑虑,还得让他们看到引水工程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天后,他组织了一场“看庄稼”活动,邀请村民代表、社区居民和媒体记者,去李家庄的稻田参观。刚到村口,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十天前还枯黄干裂的稻田,如今泛着新绿,稻穗挺直了腰杆,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玉米地里,卷成筒状的叶子舒展开来,露出嫩绿的新叶;菜地里,黄瓜、茄子挂满枝头,绿油油的看着就喜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