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目前的现实,向河渠清楚地知道振兴生化厂在他而言是不可能的了。乡办厂得不到乡级的支持,企图力挽狂澜,不是在做梦吗?走是迟早的事,到哪儿去先不忙考虑,首先考虑的是干什么?
余品高曾两次劝他去建筑工地,说是将选择一支过硬的队伍让他带,逐步做强做大,在建筑上成就一番事业;可他说他喜欢化工。
干什么?他只锁定在化工上,为保工厂永远有产可生,为将来创建卫星厂,他一直在开发方面下着功夫:交给外出人员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当地的经济信息,并承诺一经采用就给予奖励;订阅了很多信息报刊,与不少信息公司、信息站建立了联系;委托冬珠在大量信息中进行筛选,选取有参考价值的摘给他研究;购买、攻读了许多化工书籍,提高自己的化工水平。
如宝泉所看到的,他整理、汇编的资料共分成十几个大类。这些资料笔者也看到过,不过那已是在何宝泉看到后好几年的事了,是在采访向河渠时看见的。他已编撰成了册,看样子好象打算投到出版社,因为有前言和编后。
从这本《小化工生产经营之路》的册子前言中,笔者看到册子不但介绍了十二大类小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土法上马的设备制法、产品质量的检测方法、生产中出现偏差的纠正方法;择要介绍了立项设计、可行性分析,提出综合利用的路子;还提供了主要原辅材料的生产厂家,介绍了产品的用途和有名气的用户名录。
依据目录页次和每页的字数,估计约二十多万字。当然这是笔者看到时的规模,何宝泉看到时肯定没有这么多,不过类别差不多。那时候向河渠整理、汇编的目的还只是为生化厂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的,不曾有离厂创业的想法。
可现在却有了,他得为现在还留在厂里的朋友们着想。一旦他在生化厂混不下去了,能为朋友们干点什么呢?当然这想法暂时还不能跟任何人说,只能以开发的名义做,即明修栈道。至于何时暗渡陈仓,那得待机而动。他在琢磨着先搞什么为好?
干点什么为好呢?路多歧而树多枝。别看向河渠整理、汇编的资料上品类齐全、项目琳琅满目,可真要选择还是有些费事的。最主要的是钱,向河渠什么都有,就是没钱。要是有钱,乡里支持不支持就没有什么了,可现在没钱呀。没钱还要上项目,可就难了。
虽说是离厂后干的事儿,但必须早作准备。想到离厂,他真的一走,国民肯定呆不长,供销员除小郑外,都会散去,蔡、张、戴等因自己关系进厂的人员也不会留下。别看老蒋什么事都要经过支部把关、通过,真让他抓全面,能跟他干下去的没几个。葛春红自然会帮他,毕竟是他的外甥女儿啊。
对了,自己这么一走,葛春红怎么办?这孩子,虽说总有点让人说不出的要皱皱眉头的味儿,不过总体上还是个好孩子。勤快、聪明,经济手面上干净,能言善辩,凤莲说她狡犟理多,说是象我。
象我?不一定,我有错就认,她却不一定。咦——,想到哪儿去了?春红的事好办,千方百计在年底前将正式会计弄定下来。自己走了,她到哪儿都是定职干部,怕什么?不用为她担心。
现在要抓紧的是离厂后干什么?他估计今年要是不能扭亏为盈,阮友义一定会借题发挥,自己也无颜再呆下去。职工会上的发言,难道是放的个屁?他向河渠自记事以来就是信奉着一诺千金的。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说话不算话,还算人么?
不过他自信今年扭亏为盈问题应该不是太大的,只要冬天能生产六十吨香肠,可得八万多边际收益,能将固定费用扯平,胶带和小化工挣一个就是一个利润了。那么花一年时间打理好退路,还应该是来得及的。
到了明年七月,那职工会上的各项目标肯定达不到了,就此辞职,不再看这帮人的脸色行事。同朋友们到另外天地里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不为不美。
只是这准备工作从何着手呢?胡思乱想了一通,问题又回到起点。他看看眼前的一份份资料,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经反复比较、筛选,感到饮料、涂料、氯化钙可以试试。片碱、醋酸钠虽然比较容易生产,但是厂里的老项目,虽是自己手上开发的,销路却不在自己手上。郑若华是个只顾自己的人,尽管是自己招进的,那是当初看在老支书面上才招的。近一年来发现私心太重,如果拉入今后个体私营队伍中,不太合适。还是让他自创为好,因而这两个产品不作考虑。
在这三个方面开发,考虑到阮友义对自己的态度倾向,觉得还是不声张、试着干起来为好。当然了,两委会还是要通过的,不!何止是两委会,何不索性开个扩大会,把积极分子都请进来商量商量呢?
经与蒋、赵商讨后,生化厂召开了如何咬紧牙关脱困境的座谈会。除两委成员外,供销员、车间主任、车间核算员、几个积极分子都参加了会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