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烽亲自操作。他按照陈工推算的大致比例,小心翼翼地将红矾钠溶解在蒸馏水里,然后缓慢地加入浓硫酸。液体立刻发生了反应,温度升高,冒出略带刺鼻气味的淡红色烟雾(主要是铬酸雾,有一定毒性)。
“大家退后点!这气体吸了不好!”林烽一边用木棍搅拌,一边提醒众人。他脸上戴着简易的口罩,眼神专注。
配好的电镀液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带着荧光的暗红色。林烽将一根经过彻底除油除锈的、报废的“81式”枪管,小心翼翼地固定在牛大力做的支架上,缓缓浸入液体中。枪管作为阴极,铅板作为阳极,分别连接到发电机的输出端。
“准备好了吗?”林烽深吸一口气,看向负责发电机的战士。
“准备好了,厂长!”
“合闸!”
战士猛地推上电闸。发电机嗡嗡作响,电流接通的那一刻,电镀液里立刻冒起了细密的气泡,枪管和铅板附近尤其明显。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紧盯着那个陶土缸。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缸里除了冒气泡,似乎没什么变化。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牛大力忍不住小声嘀咕:“咋没动静呢?铬呢?没看见长出来啊?”
林烽心里也有些打鼓,但他沉住气:“别急,电镀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哪有那么快!”
又过了二十多分钟,林烽觉得差不多了,下令:“断电!捞出来看看!”
枪管被小心翼翼地提了出来,用水冲洗干净。大家迫不及待地围上去看。只见枪管内壁似乎……是亮了一点点?但绝对没有鬼子枪管那种明显的银白色光泽,更像是被轻微抛光了一下。
“这……算成功了吗?”赵永强疑惑地问。
陈工拿着放大镜仔细看,又用手指摸了摸,摇摇头:“铬层太薄了,或者说根本没形成有效的镀层。可能是电流密度不对,或者时间不够,也可能是……咱们用的红矾钠效果不如真正的铬酐。”
第一次试验,宣告失败。现场的气氛有些沉闷。
林烽却没有气馁,他反而笑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嘛!至少证明咱们这套土设备能通电,没漏电,没炸缸,这就是胜利的第一步!现在,咱们知道问题在哪儿了,下一步就是调整参数,继续试!”
接下来的几天,火炮研发车间旁边简直成了化学实验室。林烽带着陈工、赵永强等人,开始了枯燥而繁琐的参数调试。他们调整红矾钠和硫酸的浓度比例,尝试不同的电流大小,改变电镀时间……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期间闹出的笑话也不少。有一次电流调得太大,枪管表面居然被“烧”出了一层黑色的氧化膜,气得牛大力直骂娘。还有一次,固定枪管的铜丝没接好,通电后接触不良,火花四溅,把旁边看着的老耿吓了一跳,差点把胡子点着了。
但林烽的主角光环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总能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到关键线索,结合陈工的理论知识和老师傅们的实践经验,一步步逼近正确的方向。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咱们是不是可以给电镀液加加温?书上说温度对电镀效果影响很大!”
于是,他们又搞来个破铁桶,把陶土缸坐上去,下面烧柴火给电镀液加热,还用温度计(从卫生队借来的)勉强控制温度。
也不知道是第多少次试验了。这一次,他们优化了配方,控制了温度和电流密度,电镀时间也延长到了一个半小时。当再次断电,取出枪管,冲洗干净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陈工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内壁,又用指甲轻轻划了一下,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喜:“成了!厂长!你看!这银白色的光泽!这层膜!虽然比不上鬼子原装的那么均匀完美,但绝对是有效的铬层!我们成功了!”
“真的?!”林烽一把抢过枪管,对着光仔细看,内壁果然覆盖着一层略显粗糙但连续、带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镀层!他用力挥了一下拳头,“太好了!同志们,我们成功了!”
现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牛大力激动地一把抱起身边的赵永强转了个圈,差点把瘦小的赵永强给甩出去。老耿也捻着胡子,咧开嘴直笑。
后续的测试更是让人振奋。他们将镀铬后的枪管和未镀铬的枪管同时进行盐雾腐蚀试验(土办法:放在盐水盆上方熏蒸)。几天后,未镀铬的枪管内壁已经布满了红锈,而镀铬的枪管内壁只有零星几个锈点,防锈能力提升了何止60%!
接着又进行了寿命测试(用火药燃气模拟射击环境),经过镀铬处理的枪管,在发射了超过3000发模拟弹后,膛线磨损才达到报废标准,而普通枪管往往不到2000发就不行了!
消息传开,全厂轰动!谁也没想到,林厂长带着大家鼓捣的这些坛坛罐罐、酸酸水水,竟然真的搞成了连想都不敢想的“镀铬”工艺!
在庆功总结会上,林烽看着眼前那根闪烁着土法智慧光芒的镀铬枪管,豪情万丈地说:“同志们!事实证明,洋人能搞的,我们土八路也能搞!而且能用更土的办法搞出来!这套土法镀铬工艺,虽然粗糙,但解决了有无问题!接下来,我们要把它规范化,稳定化,逐步应用到我们的‘81式’步枪,甚至未来的火炮身管上!让咱们的枪,咱们的炮,更耐造,更持久,更能打!”
瓦窑堡兵工厂的武器升级之路,又迈出了坚实而闪亮的一步。这层薄薄的铬,不仅提升了枪管的性能,更镀亮了所有兵工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心和未来。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