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太行山麓一片肃杀。在瓦窑堡兵工厂新建的试验场上,一门造型威猛的122毫米加农炮傲然矗立,在朝阳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这门全重达950斤的钢铁巨兽,正是林烽带领全厂职工奋战数月的心血结晶。
好家伙!这炮管子长得能当旗杆使了!牛大力围着加农炮转了好几圈,啧啧称奇,比咱们的105榴弹炮可气派多了!
王老铁得意地拍着炮身:那可不!光是这根炮管就顶半门炮的重量。要不是咱们的铁三角炮架,谁能扛得住这大家伙的后坐力!
李德顺正在做最后的检查,他推了推眼镜,严肃地说:都检查三遍了,各项参数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现在就等着试射了。
这时,林烽和苏婉陪着师部派来的观察员走了过来。观察员是师部炮兵参谋长老周,他看着这门威武的加农炮,眼睛直放光:老林啊,你们这可是又放大卫星了!师首长们都在等着好消息呢!
林烽微微一笑:老周,今天保准让你开开眼。咱们不仅要打到一万七,还要打得准!
试验场选在一处开阔的平原,目标设在理论最大射程米外的一处荒滩。为了测试极限性能,这次特别装填了增程炮弹,装药量达到8斤,比常规炮弹多了整整三斤!
装填完毕!
瞄准完毕!
炮手的声音因为紧张而微微发颤。毕竟这是第一门试制炮,谁也不敢保证在极限装药下会发生什么。
林烽深吸一口气,举起右手:预备——放!
轰!!!!
一声前所未有的巨响震彻云霄!炮口喷出的烈焰长达数米,整个炮身猛地向后坐去,却又被稳固的三角炮架牢牢锁住。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破空而去,在蓝天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观测所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老周举着望远镜的手微微发抖,嘴里不停念叨:一定要成,一定要成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按照计算,炮弹应该已经在目标区域落地。可是......
怎么还没动静?牛大力急得直跺脚,该不会是......
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声!紧接着,观测员的惊呼声通过电话传来:
命中目标区!重复,命中目标区!初步测算,射程......射程米!偏差仅50米!
多少?!老周差点把望远镜掉在地上,一万七千五百米?比设计目标还多五百米?
整个观测所顿时炸开了锅!王老铁激动得一把抱住李德顺:老李!听见没有!一万七千五!咱们成功了!
李德顺也难得地咧嘴笑了:我就说咱们的计算不会错!这炮管长度和装药量,打不到一万七才怪呢!
牛大力更是兴奋地直接跳到炮架上,挥舞着帽子大喊:咱们的大炮能打一万七!小鬼子等着挨揍吧!
林烽虽然早有预料,但听到这个结果还是难掩激动。他转身对老周说:老周,现在你可以放心向师部汇报了。咱们的122加农炮,不仅达到了设计指标,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老周激动地抓住林烽的手:老林!你们这可是立了大功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日军现役的105榴弹炮最大射程才米,咱们比他们多了整整3500米!这在战场上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苏婉迅速算了一笔账:也就是说,咱们可以在日军火炮射程之外,从容不迫地对他们进行火力压制?
何止是压制!老周兴奋地说,这简直就是单方面的屠杀!我这就回去向师部报告,要求立即加快试产,优先装备华北平原前线部队!
这时,一个年轻的观测员跑过来报告:林厂长,我们测算了炮弹飞行时间,从出膛到落地总共29秒。在这段时间里,敌人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
王老铁哈哈大笑:29秒?够小鬼子念一段往生咒了!
试验场上欢声雷动,工人们互相拥抱庆祝。这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重炮,用完美的表现回报了所有人的期待。
随后的密集测试更是让人惊喜连连。在连续十发的急促射测试中,三角炮架稳如磐石,最大后坐位移仅12厘米。更难得的是,在极限射程上的射击精度始终保持在50米左右的优秀水平。
这精度,打鬼子的炮兵阵地就跟点名一样!老周看着靶场传回来的照片,连连赞叹,看看这弹着点分布,比咱们现有的所有火炮都准!
林烽指着炮管说:这要归功于咱们的深孔加工技术。还有东河村妇女们手工雕刻的瞄准具,精度堪比瑞士钟表!
老周目瞪口呆,那些刻度是手工刻的?我的老天,你们瓦窑堡真是藏龙卧虎啊!
傍晚时分,捷报已经传遍整个兵工厂。总装车间里,工人们围着试射成功的加农炮,个个喜笑颜开。
赵铁柱从北坡赶来,摸着炮架上自己生产的螺栓,眼眶湿润:值了!这些日子没白熬!
秀芹大嫂带着东河的妇女们来看瞄准具的实际效果,当看到炮弹精准命中目标时,她们激动地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