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室的小插曲,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涟漪虽渐渐平息,却在苏北心底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划痕。那种因强行干预而险些导致更坏后果的后怕,让他对自身的能力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与警惕。他不再试图去主动“捕捉”或“测试”,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笨拙,或许也更安全的方式——记录与观察。
他找出一本普通的硬壳笔记本,黑色封面,没有任何标识,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学习”。他不再记录解题思路或知识要点,而是记录下每一次异常感应的细节:
日期:10.25
情境:物理课,老师准备演示静电实验。
感应:短暂耳鸣,指尖微麻,持续约1.5秒。无具体影像。
后续:老师摩擦橡胶棒时,起电效果异常明显,火花比往常更亮。关联性?不确定。
日期:11.03
情境:路过篮球场。
感应:左侧太阳穴轻微跳动,视线不由自主追踪一个脱手飞出的篮球,时长约0.5秒。
后续:篮球击中场边放置的一摞作业本,未伤人。干预?无。
记录琐碎而缺乏规律,大多数感应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与后续事件的关联性难以证实。这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只是因为精神压力而变得敏感多疑。但那种独特的、区别于普通直觉的“强制性”感觉,又让他无法完全否定。
他将笔记本藏在床垫下,这是一个只属于他的秘密。在旁人看来,苏北变得更加沉静,甚至有些疏离。他依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但不再参与课间热烈的讨论,常常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或是靠在走廊窗边,目光放空,仿佛在聆听远处传来的、常人无法接收的频率。
李锐对他的变化保持了沉默,只是在他偶尔对着窗外发呆时,会默默将他桌面散乱的草稿纸整理好。而林晚晴,在化学实验事件后,似乎收敛了那份外露的探究,但苏北能感觉到,她观察的目光变得更加隐蔽和持久。她不再用那些关于潜能的假设来试探他,而是开始留意他细微的动作、瞬间的走神,像是在通过行为模式进行分析。
十一月中旬,期中考试的成绩公布。苏北依然稳居年级前十,但不再是令人瞩目的尖尖。有人觉得他后劲不足,有人则认为他是在刻意藏拙。只有苏北自己知道,他分出了一部分过去完全投入学习的精力,用来应对内心那片未知的、暗流涌动的海域。
就在他几乎要沉浸在这种孤寂的自我观察中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打破了他试图维持的平静。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他在图书馆角落查阅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和人类感知的书籍——这是他为自己“研究”寻找的理论依据。当他抽出一本略显陈旧的《意识与潜意识》时,一张折叠的纸条从书页中飘落。
他本以为是前一位读者留下的书签或笔记,下意识地弯腰拾起。纸条展开,上面是用打印机打出的宋体字,没有任何笔迹特征:
“观测目标:苏北(高一1班)
异常点:学习曲线陡峭度异常,知识吸收效率超出标准差3.7倍(基于入学及初期测试数据建模)。
近期行为:出现非逻辑性操作失误(参见化学实验事故记录),伴随注意力分散现象。
初步评估:能力不稳定期?或存在未知触发机制。建议持续观测,注意隐蔽。”
一瞬间,苏北感觉全身的血液都涌向了头顶,又迅速褪去,留下冰凉的恐惧。手指无意识地收紧,将纸条攥出褶皱。
他被监视了。不是林晚晴那种出于个人好奇的观察,而是系统的、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观测”。甚至建立了数据模型?化学实验的事故被记录在案?“观测目标”这个冰冷的词汇,让他感觉自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是谁?学校?某个研究机构?还是……与那条来自“守护者”的短信有关?
无数个念头在脑海中炸开。他猛地抬头,环顾寂静的阅览室。稀疏的几个学生埋首书海,管理员在远处整理书架,一切如常。但他却感到无数双看不见的眼睛,正从各个角度注视着他。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纸条重新抚平,夹回书里,然后把书放回原处。动作尽量显得自然,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指尖在微微颤抖。
那天晚上,他没有再记录任何“感应”。他坐在宿舍书桌前,台灯的光晕照亮他略显苍白的脸。他看着窗外省城的璀璨灯火,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他所处的环境,远非一个单纯的学习圣地那么简单。
能力的觉醒,不仅带来了内心的挣扎,更引来了外界的窥探。张翼的期望,林晚晴的好奇,李锐的沉默,还有这暗处不知名的“观测者”……他被一张无形的关系网紧紧包裹。
他翻开那本黑色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缓缓写下:
日期:11.18
情境:图书馆,《意识与潜意识》书中发现匿名观测记录。
感应:无。
后续:确认存在系统性外部观测。威胁等级:未知。
笔尖停顿,他加上一句,字迹因为用力而略显深刻:
“必须更小心。弄清‘他们’是谁。”
数据与情感,内在的谜团与外部的威胁,在这一刻交织在一起。他原本只是想掌控自己的能力,去守护想守护的人。但现在,他必须先学会,如何在被窥视的舞台上,隐藏好自己的锋芒,并找出隐藏在幕后的观察者。前路,似乎比他想象的还要凶险。
喜欢北翼之盟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北翼之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