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苏周就起身了。他蹲在棚子外检查战术刀,刀刃有点卷,但还能用。琴雯听见动静睁开眼,看见他正把防水包里的卫星电话拿出来又放回去。
“你要走?”她坐起来问。
“去找点吃的。”苏周说,“你脚伤不能动,我一个人去。”
琴雯没拦他。她知道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她摸了摸背包,把剩下的半瓶水攥在手里。
苏周沿着沙滩往北走,脚步很稳。琴雯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礁石后面,才开始动手整理棚子。帆布被风吹得歪了,她拖着受伤的脚踝一点一点拉紧绳结。断木卡在沙里,她用手挖,指甲缝里全是泥。
太阳升起来后,气温开始升高。她把救生艇上的浮板拆下来,斜搭在棚顶当遮阳层。做完这些,她已经出了一身汗,脚踝也肿得更厉害了。
苏周回来时带了一兜野果和一条鱼。果子是深红色的,不大,但看起来能吃。鱼是他用削尖的铁片叉上来的,有半米长。
“溪水能喝。”他说,“我煮了点,烧开过。”
琴雯点点头。她从防水包里找出打火机,两人一起生火。苏周把鱼剖干净,串在树枝上烤。野果放在一旁。
“岛不大。”苏周一边翻鱼一边说,“南边有片林子,树都枯了。西边那个铁架子像是旧观测站,没电没信号。我没看到人住过的痕迹。”
“我们得想办法发信号。”琴雯说。
“先考虑活下来的问题。”苏周说,“燃料、工具、食物,一样都不能少。”
鱼烤好了,表皮焦黑。苏周撕下一块递给琴雯。肉很粗,但热的。琴雯咬了几口,慢慢咽下去。她把剩下的分一半放进防水袋里。
“省着点吃。”她说。
苏周对琴雯说:“琴雯你必须保证自己吃饱,你这条命是我救的。”,低头啃自己的那份。吃完后他把鱼骨头埋进沙里,又把野果分成三份,一份当天吃,两份留着。
中午太晒,两人缩在棚子里休息。琴雯靠在帆布上闭眼,其实睡不着。她听见外面海浪的声音,还有风刮过铁架的响动。
“你以前学过野外生存?”她问。
“留学那会儿参加过训练营。”苏周说,“钻木取火不会,但找水源、辨方向还行。”
琴雯点头。她没再问。这时候多一句废话都浪费体力。
下午三点左右,苏周说要去西边看看那个铁架子能不能利用。琴雯想跟着,但他不让。
“你留下守东西。”他说,“万一有船经过,你能挥动帆布求救。”
琴雯只好留下。她把帆布铺在高处,用石头压住四角。又把空水瓶灌满水,排成一行反光。做完这些,她在棚子口坐下,盯着海面。
两个小时后,苏周回来了。他带回一根金属管和一块锈迹斑斑的太阳能板。
“连不上任何设备。”他说,“但板子还能吸电,要是能找到导线,也许卫星电话能有用。”
琴雯眼睛亮了一下。她立刻翻背包,找出备用电池和数据线。三人出行前每人配了一个多功能工具包,里面有微型电路检测仪。
“试试看。”她说。
苏周把太阳能板擦干净,摆在阳光最足的地方。琴雯接好线路,打开检测仪。屏幕闪了一下,红灯变绿。
“有反应!”她说。
电压不稳定,充得很慢。但热备在持续运行。
天快黑时,他们又吃了几颗野果。苏周去溪边提了两桶水回来,煮开后存进空瓶。琴雯把白天收集的干草重新铺了一遍,晚上睡觉能隔潮。
夜里降温,风又起来了。琴雯冷得发抖,但没出声。苏周把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身上。苏周隔着外套抱住了琴雯。
“衣服给我了,你怎么办?这里夜晚太冷了?”她问。
“我不冷。”他说。
她没拆穿他。两人轮流守夜,这次她坚持要值下半夜。
午夜,琴雯推醒了苏周。她指着卫星电话:“绿灯一直亮着,电量升到百分之七了。”
苏周坐起来查看。确实有电了。但他没开机。
“留着。”他说,“等确定位置再发信号。机会,不能浪费。”
琴雯同意。她把电话放回防水袋,外面裹上帆布。
第二天一早,苏周又去了南边林子。这次他带回几根藤蔓和两个鸟蛋。蛋是灰褐色的,壳上有斑点。他小心地放进背包夹层。
“树死了,但根还在。”他说,“藤可以编绳子,以后怕有用。”
中午他教琴雯怎么用碎玻璃和金属片做简易捕鱼钩。琴雯手笨,试了几次才成功。苏周做的钩子很小,但能用。
傍晚他们捕到第二条鱼。比早上那条小,但够两个人吃。苏周把鱼头和内脏埋了,鱼皮晾在架子上。
第三天,琴雯试着走动。脚踝还是疼,但能撑着走几步。她在棚子周围划了个圈,用石头标出四个方向:东是海,西是铁架,南是林子,北是岩滩。
苏周爬上高坡观察海况。回来后说:“没有船。天气稳定,短期内不会有救援队搜到这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