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峒峒上空,短暂而激烈的防空遭遇战已然落幕。
突如其来的猛烈防空火网,如同毒蝎的尾刺,狠狠蜇伤了骄狂的英军“蚊”式机群。
一架重伤逃窜,余者被迫拉升高度,盘旋片刻后,终究不敢再轻易俯冲冒险,悻悻然转向返航。
笼罩山谷数日的死亡阴影,第一次被强行撕开了一道口子。
河滩阵地上,硝烟尚未散尽,韩德胜瘫坐在滚烫的炮管旁,大口喘息着,双手因持续操炮而不住颤抖,脸上却洋溢着劫后余生的激动与自豪。
士兵们忙着抢修工事,转移火炮,清点弹药,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与一种重新燃起的希望。
然而,指挥部密室内,气氛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凝重。
油灯的光芒将林凡的身影投在墙上,拉得细长而冷峻。
他面前摊开的,不再是军事地图,而是那几张从坠机残骸和尸体上搜出的、染着血污与焦痕的纸片——高清航空照片、破碎的笔记,以及…王雷刚刚派人火速送回的、来自勐腊水道的最新“战利品”。
密室门被推开,陈剑闪身进来,脸色因急促而泛红,压低声音:
“支队长,王雷队长急报!
他们在黑水河湾成功拦截了两艘试图爆破我方预设竹筏锚地的武装快艇!
击毙八人,俘虏三人,缴获英制‘斯登’冲锋枪四支、美制M2卡宾枪两支,以及…整整一箱英制塑性炸药和起爆装置!
俘虏初步审讯,一口咬定是受雇于当地鸦片贩子,但…其中一人身上搜出了这个!”
陈剑将一个小巧的、被河水浸湿却依旧能辨认的皮质证件夹放在桌上。
林凡打开,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穿着国民党军服的年轻军官,以及一份用繁体中文打印、盖有“国防部保密局”模糊红章的、关于“湄公河水道治安整治”的指令函残页,背面用铅笔写着一个潦草的通讯频率和一组呼号。
铁证如山!与之前笔记碎片上的信息完全吻合!
国民党残军与英军勾结,试图截杀北方援助通道的事实,已然确凿无疑!
林凡眼中寒光凛冽,指尖重重敲在那些证据上。愤怒,如同岩浆在胸中翻涌,却被他强行压下,转化为极致的冷静。
“宋文渊那边,有回复吗?”他声音沙哑地问。
“有!刚收到!”
陈剑语气带着一丝紧张,“威廉姆斯同意了暂缓派遣医疗组,但对您提及的‘发现’极为‘关切’。
他要求您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通过安全渠道,将相关‘证据’的详细情况,向他的特派专员进行‘初步说明’。
语气…很强硬。”
压力,如同无形的巨手,骤然收紧。
美国人逼得很紧,他们要第一时间掌控情报,判断局势。
几乎同时,桌上的另一部绝密电台,发出了微弱却持续的蜂鸣——是北方的频道!
陈剑立刻上前接收译电,片刻之后,他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与激动,声音都微微发颤:
“支队长!‘老家’…‘老家’最高层级回电!”
林凡一把接过电文纸,目光急速扫过。
电文不再是以往的建议口吻,而是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与决断:
“蜂巢事变,证据链闭合,敌之阴谋已昭然若揭。
此非局部冲突,实乃围绕南洋战略要冲及战后秩序之宏大博弈。
阁下及黑石峒峒军民之浴血奋战,已证明自身价值与决心。”
“鉴于局势剧变,现正式向阁下提出战略协作邀请,绝非简单援助,乃旨在共建‘南洋华人生存与发展之坚强堡垒’的深度同盟。具体包括:
一、军事层面:派遣军事顾问团(由经验丰富的参谋、特战、炮兵及防空专家组成);全面升级装备(包括一个营制的苏式轻武器、一个连制的75mm以上口径火炮、及后续防空导弹可能性);建立联合情报共享与作战协调机制。
二、经济层面:提供长期无息贷款及物资支持;协助建立稳固的边境贸易线与自给经济体系;提供工农业技术援助。
三、政治层面:在国际场合为贵部争取合法地位与声援;提供法理与外交斗争支持。
“然,此协作需阁下明确表态,接受我方原则性指导,并逐步调整内部结构,以实现更高效协同。
机遇与风险并存,盼阁下权衡利弊,早做决断。
若同意,可于滇南勐腊举行最高级别密谈,详议细则。盼复。”
电文很长,内容石破天惊!这已不再是雪中送炭的援助,而是一份几乎等同于“收编”与“结盟”的全面合作方案!条件优厚得令人窒息,但代价同样巨大——接受“原则性指导”,调整内部结构,这意味着交出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彻底绑上北方的战车,再无回旋余地!
林凡握着电文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缓缓坐回椅子上,闭上眼睛,脑海中如同暴风骤雨般激烈交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