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铺面正式营业后,“高记调味”仿佛驶入了快车道。临街的位置带来了更多自然客流,而之前积累的口碑也如同滚雪球般扩散开来。除了老客户的订单,开始有更远城区的杂货店老板找上门来,试探着询问批发事宜。
生意红火是好事,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产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本由高辉和林薇加上一个表妹组成的“家庭作坊”模式,开始显得捉襟见肘。两台粉碎机日夜不停地轰鸣,炒锅里的香料几乎从不冷却,包装的工作量更是成倍增长。林薇和表妹常常要忙到深夜,才能勉强完成当天的订单。
高辉意识到,必须再次做出改变。小打小闹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支撑“高记”进一步发展的野心。他需要更稳定、更有效率的团队,需要将生产流程标准化,需要建立更稳固的根基。
这天晚上,打烊之后,高辉没有立刻清算账目,而是将林薇和表妹叫到一起,在后院那张粗糙的木桌旁坐下。
“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光靠咱们三个,太吃力了。”高辉开门见山,目光扫过林薇和表妹疲惫却依旧专注的脸,“我打算,再请两个人。”
表妹没什么意见,她只是个帮工的,东家怎么说她就怎么做。
林薇则微微蹙起了眉头。请人意味着固定的工钱支出,这对于刚刚投入大笔资金扩张、尚未完全回本的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压力。
“暂时……忙得过来。”她迟疑着开口,习惯性地想节省每一分钱。
高辉摇了摇头,态度很坚决:“不能只看眼前。咱们的酱料现在卖得好,是因为别人还没摸透咱们的方子。等以后模仿的人多了,拼的就是产量、成本和稳定性。现在不把根基打牢,等别人追上来就晚了。”
他拿起桌上一个装着香辣牛肉酱的玻璃瓶,指着上面贴着的、印有“高记”字样的标签:“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小作坊,而是一个能立得住、叫得响的字号。这字号,靠的是质量,也得靠规模,靠信誉。”
他的话,带着一种林薇从未听过的、属于“老板”的远见和魄力。她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对未来的笃定光芒,原本那点因为要多花钱而产生的不安,渐渐消散了。她想起他之前一次次看似冒险、最终却都证明是正确的决定。
“……你定吧。”她最终点了点头,选择了信任。
高辉松了口气,他知道,说服了林薇,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他继续说道:“人我来找。一个负责跟着我跑外联、送货,体力要好,人也得机灵点。另一个,专门在后院帮忙生产,重点是老实肯干,手脚干净。”
他看向林薇:“生产这边的人进来,配方最关键的几个环节,还是得你和表妹亲自把关。其他的,像清洗、分装、贴标这些,可以慢慢教给他们。”
林薇明白他的意思,核心的机密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她郑重地点了点头:“我知道。”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高辉的行动很快。他没去劳务市场,而是通过老张介绍,找到了两个知根知底的乡下远亲。一个叫栓子,二十出头,身板结实,眼神活络,以前在建筑工地干过,能吃苦,也见过点世面。另一个叫春妮,是个十八九岁的姑娘,看着腼腆,但手脚麻利,是干活的好手。
两人来到店里,看到明亮的铺面、轰鸣的机器和堆积的货物,都有些拘谨。高辉没有摆什么老板架子,简单介绍了情况,说明了工钱和规矩,包吃包住(就住在后院另一间偏房),活计辛苦,但绝不拖欠工钱。
栓子和春妮都是实在人,见高辉说话爽快,条件也公道,便都答应留下来试试。
新人的加入,如同给这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注入了新的润滑油。栓子力气大,脑子活,跟着高辉跑了几趟送货,很快就熟悉了路线和客户,还能帮着搬搬抬抬,处理些琐事,让高辉轻松了不少。春妮则跟在林薇身边,从最基础的清洗瓶子、分装粉末学起,她学得认真,手脚也快,很快就分担了表妹和林薇的大部分体力活。
林薇终于能从繁重重复的劳作中部分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调料的品质把控和新人的技术指导上。她发现,当自己不用被琐事缠身时,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不同了。她会留意到炒制香料时火候的细微变化对最终香气的影响,会思考如何优化包装流程以减少损耗,甚至会根据客户的反馈,向高辉提出调整配方比例的细微建议。
高辉将她的变化看在眼里,心中暗喜。他知道,林薇的潜力,正在被一点点激发出来。她不仅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事业上不可或缺的臂助。
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高辉开始建立简单的台账制度。每天的原料进货、生产数量、产品出货、收入支出,都要求有明确的记录。他教林薇和表妹看简单的表格,让栓子负责记录送货明细。一开始大家都很不习惯,觉得麻烦,但在高辉的坚持下,慢慢也形成了规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