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带的家居组则去了上海、杭州的四个新交房小区,收集了180份问卷。他们发现,80%的年轻客户(30岁以下)最在意模块化家具的“储物能力”,比如沙发模块里能不能放抱枕、毯子,茶几模块能不能放零食、遥控器;而中年客户更在意“稳定性”,担心模块拼接后会松动。针对这个需求,他们调整了模块化设计——在沙发模块的侧面加了隐藏式储物格,拉开就能放东西,而且用了更厚的板材,增强稳定性,还在模块底部加了防滑垫,防止移动。
“我们还遇到一个客户,家里的客厅是异形的,传统沙发放不下,看到我们的模块化家具,特别感兴趣,说‘终于能买到适合我家客厅的沙发了’。”林溪笑着说,“我们已经把这个客户列为‘种子用户’,下个月出样品后,先让他免费试用,收集他的使用反馈,再优化设计。”
张诚带的高端调研组则去了北京、上海的五个高端商场,观察客户的反应。他们发现,高端客户对“新旧融合”家具的接受度很高,但要求“改造后的旧家具不能有‘旧感’,要和新家具的质感统一”。比如有个客户说,家里有一张民国时期的旧书桌,想和新定制的书柜搭配,但担心书桌的旧木纹和书柜的新木纹不搭。针对这个需求,张诚团队调整了“新旧融合”的工艺——在改造旧家具时,先用特殊的木蜡油保养木纹,让旧木纹更清晰,再和新家具用同一种木蜡油上色,确保颜色统一,还会在旧家具的隐蔽处(比如抽屉内侧)刻上“改造日期”和“工匠名字”,增加专属感。
“我们还联系了一个做旧家具修复的老工匠,他愿意和我们合作,教我们的设计师修复旧家具的技巧,比如怎么补木纹、怎么修复划痕。”张诚说,“这样我们的‘新旧融合’服务就更专业了,客户也会更信任我们。”
研发投入推进的同时,苏晚星还在关注“员工激励”的落地。之前制定的激励方案里,有一条是“设计部门的员工,要是设计的产品能成为爆款,按销售额的5%发提成”。为了让这个激励更有吸引力,她特意去咨询了财务总监李姐,调整了提成计算方式——不仅算产品的直接销售额,还算因这个产品带动的其他产品销售额,比如客户买了再生羊绒衫,又买了同材质的围巾,围巾的销售额也能算进提成里。
“这样设计师会更有动力做‘产品组合设计’,而不是只盯着单个产品。”苏晚星在和设计团队沟通时说,“比如陈染设计的羊绒衫,要是能搭配林溪设计的羊绒围巾、手套,形成一套产品,客户买一套的概率会比买单件高很多,销售额也会更高,你们的提成自然也会更多。”
陈染和林溪立刻来了兴趣,当天就凑在一起讨论产品组合设计。陈染设计的羊绒衫是浅灰色,林溪就设计了一条同材质的围巾,上面绣着和羊绒衫领口一样的银杏叶,还设计了一副手套,指尖处有触屏功能,方便客户冬天玩手机。“这样一套产品,客户买回去,冬天出门不用费心搭配,而且都是再生羊绒材质,环保理念也统一。”陈染笑着说,“我们还可以给这套产品起个名字,叫‘银杏暖冬套装’,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
研发投入推进到第三周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再生羊绒面料的供应商突然说,因为原材料(旧毛衣)回收量减少,价格要上涨10%,要是按这个价格,再生羊绒衫的成本会增加,之前定的价格区间就保不住了。陈染得知消息后,立刻慌了,赶紧找到苏晚星:“苏总,要是面料涨价,我们的再生羊绒衫要么涨价,要么降低利润,怎么办?”
苏晚星没有慌,而是立刻召集采购部和设计部开会。采购部的负责人说,他们已经联系了另外两家再生羊绒供应商,其中一家的价格虽然也涨了,但只涨了5%,而且能保证供应量;设计部则提出,可以在面料里多加5%的再生聚酯纤维,既能降低成本,又不影响手感。
“我们先和涨价5%的供应商合作,确保原材料供应,同时测试加了再生聚酯纤维的面料。”苏晚星说,“陈染,你明天就带团队测试面料,看看加了5%再生聚酯纤维后,手感、耐洗度有没有变化,要是没问题,就用这种混合面料,成本能降下来,价格也能保持之前的区间。”
第二天,陈染团队测试了混合面料,发现手感和纯再生羊绒几乎一样,耐洗度还更好了,洗了五次都没起球。他们立刻和新供应商签订了合同,确保原材料供应,还把混合面料的比例写进了设计方案里,避免后续再出现成本问题。
“这次的插曲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原材料供应要多找几家供应商,不能依赖一家。”苏晚星在后续的研发进度会上说,“我们已经把‘供应商多元化’写进了研发方案里,每个原材料至少找两家供应商,确保不会因为一家供应商出问题,影响研发进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