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叠调研表,分发给每个人:“调研表上我列了15个核心问题,你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一些开放式问题,比如‘你觉得现在的家具/衣服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尽量多收集客户的真实反馈。另外,每个小组每天要提交一份调研日志,晚上我们开线上会,汇总当天的信息,有问题及时调整调研方向。”
陈染接过调研表,翻到“价格区间”那一页,忍不住问:“苏总,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客户会不会更倾向于低价产品?我们的再生羊绒衫要是定价太高,会不会卖不出去?”
苏晚星拿起一块再生羊绒面料,放在阳光下:“定价不能只看成本,还要看客户的‘价值感知’。我们可以做个对比测试——把再生羊绒衫和纯羊绒衫放在一起,不告诉客户哪个是再生的,让他们盲测手感,再分别报出两个价格,看看客户更愿意为哪个买单。如果客户觉得再生羊绒衫的手感和纯羊绒差不多,但价格低20%,他们肯定会选再生的。而且我们要在宣传里强调‘环保价值’,现在很多客户,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为环保产品多付一点钱,只要让他们觉得‘买这件衣服不仅划算,还在做公益’,定价就不是问题。”
林溪忽然想起之前遇到的一个客户,立刻补充道:“对!上次有个客户,本来想订普通的实木沙发,听我说我们的沙发扶手是用废料改造的,还额外加钱订了一套废料改造的边几,说‘这样家里的家具都有环保意义,朋友来做客也有话题聊’。我们调研的时候,可以多提‘环保故事’,比如这件衣服的羊绒来自哪里,这个家具的木料是哪个项目的废料,客户会更有共鸣。”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中午一点多。苏晚星看着大家抱着文件、面料、图纸匆匆离开的背影,心里忽然觉得踏实——之前制定策略时,她还担心研发投入会打水漂,现在看到设计团队的热情和具体的落地思路,那种紧绷的焦虑慢慢变成了笃定。她拿起桌上的《研发投入细化方案》,在“风险控制”那一页加了一行字:“每周召开研发进度会,及时调整材料、设计方向,确保预算不超支,成果能落地。”
下午两点,五金供应商准时把“一键快装”连接件的样品送到了会议室。苏晚星、林溪、张诚和两个家居设计师围在桌子旁,手里拿着沙发模块的模型和连接件,开始试装。张诚先把两个单人座模块的接口对齐,按下连接件上的红色卡扣,“咔嗒”一声轻响,两个模块就牢牢固定在了一起,他试着晃了晃,模块纹丝不动。
“太方便了!”张诚忍不住感叹,“之前用金属连接件,要拧三个螺丝,现在只要按一下,10秒钟就能装完,客户自己在家就能组装,根本不用找安装师傅。”他又试着把储物模块装上去,同样只用了十几秒,装好的沙发模型看起来和整体沙发没区别,而且模块之间的缝隙特别小,几乎看不出来是拼接的。
林溪拿出卷尺,量了量模块之间的缝隙:“只有2毫米,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这样客户就算反复拆卸、重组,也不会影响美观。我们可以在模块上做一些小设计,比如在连接件旁边印上‘轻轻一按,风格焕新’的字样,再配个小图标,客户一看就知道怎么装。”
苏晚星看着装好的沙发模型,忽然有了新想法:“我们可以做一个‘模块化体验箱’,里面放三个小模块、一套连接件和一张组装说明书,送到商场和社区的调研点,让客户自己动手组装,体验组装的方便性。很多客户担心自己装不好,亲自试过之后,顾虑就会少很多。”
张诚立刻点头:“这个主意好!我明天就安排人做体验箱,用缩小版的模块,方便携带,客户组装起来也不费力。而且我们可以在体验箱里放一张问卷,客户组装完后填问卷,就能领一个小礼品,比如用废料做的钥匙扣,既收集了反馈,又宣传了我们的环保理念。”
接下来的两周,研发团队的调研和设计同步推进。陈染带的服装组去了北京、天津的三个社区,收集了200多份有效问卷。让他们惊喜的是,有65%的客户在盲测中没分清再生羊绒和纯羊绒的区别,而且有70%的客户表示,愿意为“温感+再生”的羊绒衫支付比普通羊绒衫低10%-20%的价格,还有30%的客户说,要是衣服上有“环保溯源”标签,比如标注“这件衣服的羊绒来自北京某小区的旧毛衣回收”,他们愿意多付5%的价格。
“苏总,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陈染在每周的研发进度会上,拿着调研数据汇报,“北方的客户特别在意衣服的‘实用性’,比如能不能机洗、会不会起球,而南方的客户更在意‘设计感’,比如领口的款式、图案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做南北差异化设计——北方款侧重温感和耐洗,用深色调;南方款侧重轻薄和设计,用浅色调,再加上一些小图案,比如植物纹样、几何图形。”她拿出几张设计图,上面画着不同款式的羊绒衫:北方款是高领设计,袖口有收紧的罗纹,能防风;南方款是圆领,领口处绣着细小的银杏叶,下摆是不规则的剪裁,更显灵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