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危机的惊魂一夜,以及那个雨夜里与苏晚晴之间微妙的情感升温,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林凡从之前高速扩张的狂热中彻底冷静下来。他开始以更加审慎、更具战略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新风”的现状和未来。
省城办事处的灯光下,林凡没有再急于制定新的采购或扩张计划,而是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埋头整理、分析过去大半年的所有账本、客户记录、进货清单和市场反馈。苏晚晴默默地陪在一旁,帮他核对数据,整理资料。两人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让枯燥的工作也带上了一丝温暖的色调。
随着数据在纸上逐渐清晰,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了林凡面前:批发业务的利润率正在持续下滑。
最初,他们从广州拿回的“新奇特”产品,在江州和省城拥有巨大的价格优势,利润率一度高达50%甚至更多。但如今,模仿者纷纷出现,虽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但凭借低廉的价格,不断蚕食着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虽然“新风”凭借款式和信息优势还能守住,但规模有限,增长缓慢。
更重要的是,林凡发现,“新风”的核心盈利模式,严重依赖于“信息差”和“地域差”。从广州、温州进货,利用内地市场的滞后性赚取差价。这种模式门槛不高,极易被复制,且随着交通和信息传播的加快,其生命周期必然越来越短。
“我们就像个二道贩子,”林凡用红笔在纸上画了一个箭头,从广州指向江州,又从江州指向省城及周边县镇,语气沉重地对苏晚晴说,“赚的是辛苦钱,也是风险钱。一旦源头价格波动,或者运输出了问题,或者模仿者用价格战挤压,我们的利润空间就会瞬间消失。”
苏晚晴赞同地点点头,她也有同感:“是啊,最近来询价的批发客,开口闭口就是‘别人家多少钱’,对我们的款式和新颖度,虽然认可,但价格压得很低。长此以往,我们会被拖进无休止的价格战里。”
“必须转型!”林凡放下笔,目光坚定,“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倒买倒卖的层面,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护城河!”
“转型?怎么转?”苏晚晴眼中带着询问。
林凡站起身,在房间里踱步,思路越来越清晰:“我有两个方向。第一,向上游延伸,尝试做‘贴牌’甚至自创品牌。我们不能只卖别人的货,要卖带有‘新风’烙印的货!比如服装,我们可以联合温州‘振华’这样的厂家,由我们提供设计、标准,让他们代工生产,贴上‘新风’的商标。这样,我们掌控了设计和品控,就有了定价权!”
“自创品牌?”苏晚晴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个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好办法,“可是……设计从哪里来?我们都不懂设计啊。”
“这就是第二个方向,”林凡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向苏晚晴,“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能力!晚晴,你审美很好,对市场流行趋势敏感。我想,由你来牵头,尝试做产品规划和设计!我们可以收集广州、上海乃至香港的最新流行资讯,结合内地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和再创作,形成我们自己的风格!”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苏晚晴愣住了,随即脸上泛起一丝红晕和激动:“我?我行吗?我没学过设计……”
“没人天生就会!”林凡鼓励道,“你的细心和品味就是最大的天赋!我们可以先从小处着手,比如,结合现有的畅销款式,在颜色、纽扣、印花或者细节上做一些改动,做出‘新风’的独特性。甚至可以尝试设计一些简单的饰品、包装,提升整体档次。我相信你可以!”
林凡的信任让苏晚晴备受鼓舞,她沉吟片刻,用力点了点头:“好!我试试!”
“不光是你,”林凡的思路进一步扩展,“我们还要建立更稳定的供应链。不能只依赖广州和温州,要开拓更多货源,比如上海的衬衫、杭州的丝绸、北京的文化衫,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矩阵,降低单一货源的风险。同时,我们要开始尝试小批量的‘预售’和‘定制’,根据订单生产,减少库存风险,加快资金周转。”
这个转型构想,远比之前简单的“进货-卖货”模式要复杂和深远。它意味着“新风”要从一个贸易商,逐步向一个拥有产品策划、设计、供应链管理和品牌运营能力的综合性商贸公司进化。
当晚,林凡召集了在省城的苏明,并通过长途电话与江州的母亲王淑芬、孙姨和陈远召开了了一次“电话会议”,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转型思路。
“……所以,兄弟们,妈,孙姨,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当个二道贩子了。前面的路会更难,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学习新东西,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效益,甚至可能失败。但这是我们必须走的路!否则,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林凡的声音通过电话线,传到了江州。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是王淑芬的声音传来,带着坚定:“小凡,妈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妈信你!你觉得对,我们就跟着你干!妈和孙姨别的不行,做衣服、看质量,还能帮上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