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的阳光像融化的蜂蜜,缓缓淌过山城步道的青石板路。吴梦琪站在老幺茶馆门口,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老鹰茶的苦涩、牛油火锅的醇厚和新鲜蒸制的糯米香气,这些味道在晨雾中交织,形成一种独属于重庆老街的烟火气息。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帆布包,里面装着那本已经被翻得卷角的笔记本,还有一份连夜整理好的 “老字号痛点清单”,纸张边缘被指尖摩挲得有些发毛。
三天前,当她在茶馆角落的木板上发现那张泛黄的便签时,心跳几乎要冲出胸腔。便签上是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周末辰时来茶馆,带你的痛点清单。杨崇德。” 这几个字她看了不下二十遍,确认每一个笔画都透着真诚,才敢相信那位只在李姐口中听过的 “销售老江湖”、前老字号协会会长,真的愿意见她这个职场新人。
“妹儿,来了?” 茶馆老板正搬着竹椅往外摆,竹椅腿在青石板上摩擦发出 “吱呀” 的声响。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腰间系着油腻的围裙,看到吴梦琪,脸上堆起憨厚的笑容,“杨老特意交代了,给你留了靠窗的老位置。”
吴梦琪连忙点头道谢,目光不自觉地瞟向茶馆深处。晨光透过木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个早起的茶客坐在八仙桌旁,手里端着紫砂壶,慢悠悠地啜饮着,重庆话的闲聊声像溪水般潺潺流淌。这里的一切都和她第一次来调研时一样,却又似乎有些不同 —— 空气中仿佛多了一丝期待的张力。
她在靠窗的位置坐下,这个位置刚好能看到山城步道蜿蜒向上的景致,青石板路像一条墨绿色的丝带,在吊脚楼之间曲折延伸。吴梦琪掏出笔记本,指尖在 “数字化断层” 几个字上轻轻点着,这是她整理的核心痛点之一。旁边贴着陈婆婆的凉糕摊照片,老人对着智能手机发愁的样子被定格在画面里,旁边标注着 “技术缺失 + 信任缺失” 的双重困境。
“得好好想想怎么说。” 吴梦琪深吸一口气,从帆布包里拿出小镜子。镜子里的自己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那是连续熬夜整理资料的痕迹,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她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又试着把痛点清单在心里默念了一遍:“目前重庆老字号主要面临三大困境:一是数字化断层严重,82% 的商户缺乏线上运营能力;二是物流成本高企,真空包装损耗率超过 30%;三是品牌认知度低,优质老手艺藏在深巷无人知……”
念到一半,她轻轻摇了摇头,觉得太像生硬的工作报告。杨崇德是前辈,肯定更想听接地气的分析,而不是这些冰冷的数字。她合上笔记本,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那些鲜活的面孔:陈婆婆颤抖的手、周婶无奈的叹息、张老板愤怒的咆哮、刘叔警惕的眼神…… 这些才是最真实的痛点。
“应该从他们的故事说起。” 吴梦琪重新睁开眼,眼神变得坚定。她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快速写下几个关键词:“陈婆婆的凉糕 —— 外卖设置困境”“周婶的酸辣粉 —— 包装漏油难题”“张老板的火锅 —— 冷链变质投诉”“刘叔的面 —— 信任壁垒”。这些具体的案例像珍珠一样,串联起老字号面临的共性问题,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妹儿,喝杯老鹰茶润润喉。” 茶馆老板端来一杯热茶,粗瓷茶杯边缘有些磕碰,却透着古朴的质感。茶水呈琥珀色,热气氤氲中散发着独特的焦香,“杨老喜欢实在人,你就把你在老街看到的、听到的跟他说说,不用紧张。”
吴梦琪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踏实了许多:“谢谢老板,我就是有点紧张。听说杨老是销售界的前辈,以前把重庆火锅卖到了全国?”
“可不是嘛!” 茶馆老板在她对面的竹椅上坐下,烟斗在手里把玩着,“当年杨老操盘那个火锅品牌,硬是凭着‘匠人故事 + 地域特色’的路子打开了市场。他常说,销售不是卖产品,是卖信任,卖情怀。” 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杨老眼光毒得很,一般的项目入不了他的眼。他肯见你,说明你这老字号的事真有戏。”
这番话像暖流一样淌过吴梦琪的心田。这段时间在老街奔波,她听够了质疑和嘲讽,李伟的 “捡芝麻” 论、张莉的 “没前途” 说、甚至王经理的 “边缘业务” 定位,都让她偶尔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做无用功。但此刻,来自老茶馆老板的肯定,和杨崇德愿意见面的姿态,都像微光一样照亮了前路。
她再次翻开笔记本,这次把重点放在了解决方案上。在 “数字化断层” 下面,她写下 “分级帮扶计划”:对陈婆婆这样的高龄商户,提供 “一对一” 基础操作教学;对周婶这类有学习意愿的,组织小型培训班;对张老板这样的年轻一代传承人,对接专业数字化工具。每个方案旁边都画了小小的笑脸,代表不同商户的接受程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