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写字楼的百叶窗,在吴梦琪的工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盯着电脑屏幕上刚传过来的包装设计稿,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点,心里像揣了只雀跃的小兔子。设计专业的同学连夜赶工,将她的想法完美呈现,此刻屏幕上的真空包装袋样品,比她想象中还要动人。
帆布包里的笔记本露出一角,上面贴着周叔捶粉团的照片和老坛的特写,旁边标注着 “包装核心元素:匠人肖像 + 非遗老坛 + 年代故事”。这是她琢磨了整整三晚的方案,既要突出周记酸辣粉的传统手艺,又要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重庆烟火气。
“终于成了!” 吴梦琪激动地放大设计稿。包装袋正面是周叔站在老坛前舀辣椒的肖像,晨光勾勒出他黧黑的侧脸和挺直的脊梁,蓝布褂子上的辣椒油痕迹都清晰可见;旁边是老坛的特写,坛沿的青苔和鲜红的辣椒形成鲜明对比,坛身上 “周记” 两个字的刻痕依稀可辨。
最让她满意的是背面的文字设计。同学用古朴的手写体印着:“1998 年,周叔在磁器口摆起第一摊,二十年风雨,粉还是那个筋道味儿。” 下面还配了行小字:“每根粉条捶够 180 下,每颗辣椒泡足 365 天,老手艺藏着老重庆的热辣。”
吴梦琪小心翼翼地将设计稿存入 U 盘,帆布包拉链拉到一半又想起什么,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个小盒子,里面是她特意定制的 “山城老味道” 印章,准备给周叔一个惊喜。电梯里遇到李姐,对方看着她兴奋的样子笑着问:“又有好消息?看你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李姐早!我给周叔设计的新包装出来了,正要送去给他看看。” 吴梦琪献宝似的展示手机里的图片,“您看这设计怎么样?是不是特有老味道?” 李姐凑近屏幕仔细端详,连连点头:“这肖像拍得真传神,老坛也有年代感,游客肯定喜欢。”
磁器口的青石板路刚被晨露打湿,花椒和芝麻的香气混着潮气扑面而来。吴梦琪快步走向周记酸辣粉摊,远远就看见周叔正蹲在老坛前检查辣椒,晨光洒在他佝偻的背上,像镀了层金边。摊位前的竹篮里摆着刚做好的酸辣粉,红油在晨光里泛着诱人的光泽。
“周叔!” 吴梦琪隔着老远就打招呼,帆布包在身后轻轻晃动,“您看我带什么好东西来了!” 周叔闻声直起腰,手里还攥着舀辣椒的木勺,看到她手里的文件袋,眼里闪过一丝期待:“是包装设计弄好了?”
“嗯!您快看看喜不喜欢。” 吴梦琪把打印好的设计稿摊在竹桌上,阳光透过树叶落在纸上,让色彩愈发鲜亮。周叔放下木勺,在围裙上蹭了蹭手上的红油,小心翼翼地拿起设计稿,手指在自己的肖像上轻轻摩挲,眼神里满是惊讶。
“这…… 这是我?” 周叔的声音有些发颤,他这辈子没拍过几张照片,更别说印在包装上了。设计稿上的自己虽然眼角有皱纹、鬓角有白发,却透着一股精气神,完全不是他印象中那个满身油烟味的老头。
“是您呀周叔,” 吴梦琪指着肖像旁的老坛,“这是我上次跟您去拍的老坛,您看这青苔拍得多清楚。” 周叔的目光移到老坛上,突然 “哟” 了一声:“这不是我家那口传了三代的老坛吗?你连坛沿那道裂缝都拍下来了。”
那道裂缝是三十年前搬家时不小心磕的,周叔一直宝贝得很,平时都用布条缠着。他没想到吴梦琪连这个细节都注意到了,心里涌上一股说不出的暖意。当看到背面的文字时,他的手指停在了 “1998 年” 那几个字上,眼神渐渐变得悠远。
“1998 年…… 可不是嘛,一晃二十年了。” 周叔放下设计稿,蹲在老坛旁打开话匣子,“那年洪水刚过,磁器口好多铺子都关门了,我爹非让我把摊子支起来,说‘手艺不能断’。刚开始就在这棵黄葛树下摆个小马扎,粉都是在家里捶好背过来的……”
吴梦琪安静地听着,这些往事周叔从没跟她说过。晨光穿过树叶落在老人身上,他的声音里带着对岁月的感慨,也藏着对老手艺的坚守。她突然明白,包装上的老故事不只是文字,更是周叔用半辈子书写的人生。
“周叔,您看这文字行不行?不行我再让同学改。” 吴梦琪轻声问道。周叔连忙摆手:“不用改不用改,写得真好!‘粉还是那个筋道味儿’,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他又拿起设计稿反复端详,眼眶不知不觉红了,“这辈子没上过热搜,倒要上包装袋了,说出去都没人信。”
看着周叔激动的样子,吴梦琪趁机拿出早就想好的主意:“周叔,我还有个想法。咱们可以搞个‘签名送花生’活动,线上订单备注‘要周叔签名’,您就在包装上签个名字,再送一小袋您家的炒花生,咋样?”
周叔愣了愣,随即笑得直抹胡子:“我这字歪歪扭扭的,签出来不怕让人笑话?”“怎么会!” 吴梦琪拿出纸笔递过去,“您的签名是老字号的保证,游客肯定觉得特别珍贵。再说了,您炒的花生那么香,送一小袋刚好解辣,游客肯定喜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