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茶馆的暮色浓得像化不开的老鹰茶汤,竹椅间的空隙被茶客们的谈笑声填满。嗑瓜子的 “咔嚓” 声、算盘珠子的 “噼啪” 声、远处嘉陵江的汽笛声,在暖黄的灯笼光里交织成一张绵密的网。吴梦琪把笔记本摊在竹桌上,纸页被晚风掀得轻轻颤动,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 —— 周叔的订单增长曲线、冷链成本核算表、包装材料比价单,都浸着淡淡的茶香。
杨崇德端着粗瓷茶碗坐在对面,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察觉。他指尖沾着茶水,一页页翻看笔记本,动作缓慢却专注。当看到周叔的订单记录从日均 80 单涨到 312 单时,他嘴角微微上扬;翻到冷链成本核算表上 “降本 40%” 的红色批注时,他轻轻点了点头;直到停在最后一页 “短期目标:三个月内再签 3 家老字号包装订单” 的字样上,才顿住了动作,指尖在 “3 家” 上反复摩挲。
“小姑娘,” 杨老抬起头,老花镜后的目光透过氤氲的茶气望过来,带着洞悉一切的沉静,“销售不是追兔子,是挖池塘。” 他把茶碗往桌心推了推,碗底的茶垢在灯光下显出深浅不一的纹路,“你现在一门心思签包装订单,就像提着鱼竿在河边追兔子,看起来忙得团团转,可兔子跑太快,鱼竿又沉,到头来可能啥都捞不着。”
吴梦琪握着笔的手顿住了,笔尖悬在纸页上方,墨滴在 “3 家” 旁边洇出个小小的黑点。她不太明白杨老的意思,签更多订单不是销售的本职吗?王经理每次开会都强调 “订单量是生命线”,李伟也总把 “这个月签了多少万” 挂在嘴边,怎么到杨老这儿,追订单反倒成了 “追兔子”?
“杨老,您是说…… 不该追求订单量?” 她忍不住追问,指尖无意识地抠着笔记本边缘的毛边。晚风从竹帘缝隙钻进来,吹得桌上的菜单纸簌簌作响,也吹乱了她额前的碎发,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眼里的困惑。
周叔刚给邻桌的熟客添完茶水,听见这话凑了过来,蓝布褂子上还沾着几点辣椒油:“杨老又在讲生意经啦?我这粗人听不懂啥兔子池塘的,只知道小吴帮我签的包装订单,让我多赚了三成呢。” 他给杨老续上老鹰茶,茶汤在碗里荡开圈圈涟漪,“这订单多好啊,实实在在的钱进账。”
杨老没直接回答吴梦琪的问题,而是端起茶碗呷了口茶,温热的茶汤滑过喉咙,留下绵长的回甘。他伸出沾着茶水的指尖,在竹桌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圆圈:“你看这圈,是池塘。你现在卖包装材料,就像站在塘边钓鱼,钓上来一条是一条,运气好能多钓几条,可要是塘里没鱼了,再厉害的钓手也白搭。”
他又在圆圈里点了几个小点,像撒下的鱼食:“但你要是把周叔的酸辣粉做成‘磁器口酸辣粉标杆’,让游客一提磁器口就想到周记,这就不一样了。到时候供应链能做吧?让别家也用你们的包装、冷链;加盟能做吧?教想学手艺的年轻人捶粉熬汤;培训能做吧?给新开的铺子讲线上运营…… 这叫‘养池子’,把池塘挖深了,鱼养多了,还愁钓不到鱼?”
指尖划过桌面的水痕渐渐晕开,像池塘里荡漾的涟漪。吴梦琪盯着那圈水痕,突然觉得脑子里像被老鹰茶浇过似的通透 —— 她之前确实像杨老说的 “追兔子”,眼睛只盯着眼前的包装订单,算着每单的提成,却从没抬头看看水面下的世界:周叔的手艺能延伸出多少价值?老字号们的需求能串联成怎样的生态?
“我之前…… 只看到了订单,没看到池子。” 吴梦琪的声音带着恍然大悟的轻颤,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写下 “钓鱼 vs 养池子”,“签 3 家包装订单是‘钓鱼’,但帮周叔打造成标杆,带动供应链、加盟、培训,才是‘养池子’。池子大了,鱼多了,订单自然就来了,还会更多、更稳。”
杨老赞许地笑了,眼角的皱纹在灯笼光里舒展开来:“总算开窍了。你以为我当年把重庆火锅卖到全国,靠的是天天跑门店签合同?不是。是先把一家店的味道、规矩、故事做扎实,做成‘重庆火锅’的代名词,让别人看到‘跟着这池子养鱼准能赚钱’,订单自然找上门。”
他指着笔记本上周叔的订单曲线:“你看周叔这单量涨得多快?不是因为包装多好看,是因为他的粉够筋道、汤够醇厚,加上你帮他讲的老坛故事,这就有了‘养鱼’的底子。现在你要做的不是再找 3 家签合同,是把周叔这尾‘大鱼’养得更壮,让他在池子里游起来,带动其他小鱼一起活泛。”
周叔蹲在旁边听着,手里的茶壶盖 “叮叮当当” 碰着壶身。他虽然不太懂 “供应链”“加盟” 这些新词,却明白杨老的意思:“就是说,把我的酸辣粉做得更有名,让别人都想学、都想用我的法子?” 得到杨老肯定的点头后,他黝黑的脸上露出憨直的笑,“那我得把粉捶得更筋道,汤熬得更醇厚,不能给池子丢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