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渐渐变亮,照在杨老布满皱纹的脸上,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锐利。吴梦琪的脸颊慢慢发烫,像被热茶烫过似的,她低头看着笔记本上杂乱的记录,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 —— 她只做到了 “看见” 情分,却没完成 “转化” 本分,就像守着一筐新鲜蔬菜,却没学会怎么搭配成宴席。
“杨老,您是说…… 要把这些琐事分类整理?” 她的声音带着些微不确定,指尖无意识地在 “刘叔麻花铺” 的记录旁画了个问号。纸页上 “周三、周六生意好” 的字迹被她的指甲反复摩挲,渐渐变得有些模糊。
“不止是分类,是变成‘客户画像表’。” 杨老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个泛黄的牛皮纸档案袋,袋口的麻绳已经磨得发白,上面用毛笔字写着 “重庆老字号客户档案 1998-2005”,墨迹透着岁月的沉淀。他解开麻绳,倒出一沓同样泛黄的纸页,每张纸的抬头都印着 “客户画像三要素”,字迹工整有力。
“你看这个。” 杨老抽出最上面的一张,推到吴梦琪面前。纸页边缘已经脆化,却被细心地用透明胶带加固,上面记录着一家老字号火锅店的信息:
“类型:守旧型 —— 老板固执于‘三代单传秘方’,拒绝添加剂,可强调‘传统工艺认证’。
需求:品牌传承>利润提升 —— 儿子想扩店,老板怕‘变味’,可先做‘非遗申报’稳人心,再谈扩店。
偏好:认人情>认数据 —— 每年老板生日送他父亲当年的炒料锅照片,比送销售报表管用。”
下面还贴着张老照片,黑白影像里的火锅店老板正蹲在老灶前炒料,旁边批注着 “炒料时爱用左手添辣椒,说‘左手离心近,辣得匀’”。这些细节与吴梦琪的记录相似,却多了清晰的分类和应对策略,像把散落的珠子串成了精致的项链。
“老字号老板不能一概而论。” 杨老指着 “类型” 一栏,“有的像你周叔,看着固执,其实愿意尝试新东西,是‘外守内求变’;有的像陈婆婆,一辈子守着老摊子,怕变动,是‘纯守旧型’;还有的像张老板,脑子活泛,就想把生意做大,是‘积极求变型’。你得把他们分清楚,这是本分的第一步。”
他又抽出一张纸,上面用红笔标着 “需求优先级”:“品牌传承、利润提升、省力省心、子女认可,不同老板的需求排序天差地别。周叔现在最在乎‘儿子婚房钱’,利润提升就是他的核心需求;陈婆婆更在意‘老主顾说句好’,品牌传承比赚钱重要;刘叔想让儿子接班,‘子女认可’就得排在前面。抓不住核心需求,情分再足也没用。”
吴梦琪看着这些泛黄的档案,突然想起自己给陈婆婆提 “直播卖凉糕” 时,老人总推脱 “老胳膊老腿学不会”,后来她换了说法:“直播能让在外打工的孙孙看见您做凉糕,他肯定骄傲”,陈婆婆立刻就点头了 —— 原来自己无意中踩中了 “子女认可” 的需求,却没意识到这是可以复制的方法。
“偏好也得分清楚。” 杨老的指尖划过 “认人情 / 认数据” 的分类,“周叔、陈婆婆这些老街坊,你跟他谈‘上次您说的酸梅汤买来了’,比给他看‘直播能涨 30% 订单’管用;但遇到张老板这种常去解放碑开交流会的,你得拿数据说话,告诉他‘冷链成本降 40% 的报表在这儿’,他才信你。这就是情分与本分的搭配,不能乱。”
周叔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手里的酸梅汤都忘了喝。“可不是嘛!” 他放下搪瓷碗,蓝布褂子上的糖渍在晨光里亮晶晶的,“前阵子有个小伙子来谈合作,拿着厚厚一沓报表说‘能让我单量翻倍’,可连我粉要捶 180 下都不知道,我哪敢信?后来小吴来,先帮王芳找酸梅,又记着我老坛怕晒,这情分到位了,她说啥我都愿意听。”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但光有情分也不成。上次陈婆婆帮我记凉糕订单,记在烟盒纸上,结果把‘长江索道取货点’写成‘洪崖洞’,差点送错货。后来小吴弄了个订单表,清清楚楚写着地址、时间、联系人,这就是本分,比烟盒纸靠谱。”
杨老赞许地看了周叔一眼:“老周这话在理。情分是黏合剂,能让客户愿意信你;本分是骨架子,能让合作走得稳当。光有情分没本分,就像用糯米粘房子,看着热闹,一阵风雨就散了;光有本分没情分,就像用钢筋搭空架子,结实却没温度,没人愿意住。”
他把牛皮纸档案袋推到吴梦琪面前:“当年我做火锅加盟,靠的就是这两样。每个加盟商的档案里,既有‘老板母亲爱吃醪糟,中秋送两坛’的情分记录,也有‘底料配方标准化流程’‘月销低于 500 斤的整改方案’的本分条款。情分让他们愿意跟着我干,本分让他们知道怎么干,缺一不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