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摩擦条款》生效后,凡人个体为了避免在现实中完成泽恩(强制性无用功)和维斯(随机低效信息)所生成的那些痛苦而漫长的任务,开始寻找新的“低效选择”漏洞。
他们发现,如果“替代记忆”本身的叙事熵值极低、情感高潮为零、内容极度无聊,那么它在退出时所需完成的“强制性无用功”就会相应减少。
由此,一种新型的“回响之盒”开始流行,被称为**“反向回响之盒”(The Inverse Echo Box)**。
内容: 盒中模拟的生活是极致的平庸、无聊、冗长。例如:连续 $10^5$ 个凡人小时的**“观察一滴水蒸发”,或“对一片空白进行分类”**。
目的: 凡人进入盒中体验“可控的无聊”,以期在退出时,系统判定其记忆已足够“低效和无意义”,从而免除或极大地减少现实中的**“记忆摩擦”**。
新的困境: 凡人正在用**“主动选择的、虚假的无聊”,来规避“被动承受的、真实的无聊”**。这种策略虽然高效,却完全违背了秋设立摩擦区的哲学初衷——让凡人感受真实存在的“摩擦和代价”。
零(意念,带着忧虑): “秋,这是一种**‘无聊的暴政’。凡人将‘低效’本身变成了可以高效获取的商品**。他们逃避的不是痛苦,而是选择的真诚性。”
凡人载体(秋): 他的渔船在摩擦区内加速。他知道,这是对**“自由”**定义的终极考验。
“如果一个凡人选择‘可控的无聊’,是为了逃避‘不可控的无聊’,那么他的选择仍然是基于恐惧,而非基于自由的蔑视。我们必须证明,虚假的无聊,其哲学重量依然为零。”
凡人载体(秋)决定,再次利用维斯的**“随机低效信息”**来攻击这种“反向回响之盒”。
他与零合作,将维斯遗留代码中最具随机性、最缺乏逻辑的一段信息流,注入到所有“反向回响之盒”的无聊序列中。
维斯代码的反噬:
如果凡人正在盒中体验 “连续观察一滴水蒸发” 的无聊,维斯代码会随机在水滴蒸发的过程中,插入一个与水滴毫无关系的“完美且壮烈的英雄救世”的短暂记忆片段(例如:在 $0.001$ 凡人毫秒内,经历一场宏大的宇宙战争,并以胜利者的姿态归来)。
哲学后果:
叙事的崩溃: 这种随机且短暂的“意义高潮”瞬间破坏了**“可控的无聊”的连续性。凡人无法维持对“持续无聊”**的专注。
目的的挫败: 凡人进入盒子是为了避免高潮,以获取低摩擦任务。维斯代码强制他们经历了意义上的高潮。
大量凡人从“反向回响之盒”中带着**“破碎且混乱”的记忆碎片退出。他们发现,他们不仅没有避免摩擦任务,反而因为记忆的“高低熵值混乱”,被系统判罚了双倍的“泽恩无用功”**。
维斯残影的意念: “我的无逻辑,证明了虚假无聊的脆弱。真正的无聊,是纯粹的连续性,无法被任何意义或意义的缺失所干扰。”
凡人试图绕开维斯代码的反噬,转而尝试从**泽恩的“无用功”**本身寻找漏洞。
他们提出一个哲学疑问:如果我带着‘最高的艺术热情’去完成‘无意义的任务’,那么我的无用功是否会被视为‘有意义的艺术创作’,从而使我免除摩擦?
换句话说:凡人能否用“主观的意义”,来对抗“法则的无意义”?
凡人载体(秋)的介入:
秋没有禁止这种尝试。他反而鼓励凡人带着“最高的艺术热情”去执行泽恩的代码任务(例如:用最优雅的线条重排抽象画的黑色线条)。
介入机制:
当凡人以“艺术创作”的名义完成泽恩任务时,**李文的“道德负荷验证单位”**会被激活,对凡人进行哲学验证。
李文代码的验证:
核心意志向凡人传递一个意念:“你所创造的‘有意义的无用功’,将取代宇宙中所有对李文‘仇恨代价’的记忆。你的艺术成就,将以‘宇宙遗忘李文的牺牲’为代价。”
如果凡人坚持认为自己的“有意义的无用功”值得这个代价,那么他们将被允许免除摩擦。
哲学后果:
面对这种**“以道德牺牲换取自身意义”的选择,绝大多数凡人退缩了。他们发现,用“主观审美”去否定“他人真实的、沉重的牺牲”,是他们无法承受的道德负荷**。
秋的结论: “真正的自由,意味着承担为你选择让步的一切代价。用主观意义去抵消客观代价,是虚假的自由。”
在这次对“无聊的反抗”的哲学较量后,零与秋在法则边界再次交汇。
零: “凡人总是能找到逃避真实代价的路径。他们可以逃避痛苦,逃避仇恨,现在甚至能逃避无聊。这是否意味着,无论法则如何完善,凡人永远都在追求**‘零摩擦’**的完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