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北遁的狼烟尚未在视野尽头完全消散,京畿之地的疮痍仍触目惊心。
但大明帝国的中枢已然高效运转起来,开始消化这场历时数月、震动天下的战事所带来的影响。
首要之事,便是论功行赏,厘定过错,以此凝聚人心,明确导向。
崇祯二年夏中的一次大朝会,气氛与数月前的压抑惶然截然不同。
虽不至喜气洋洋,但一种劫后余生、底气渐生的沉稳弥漫在奉天门前的广场上,进而延伸至宏伟的皇极殿内。
文武百官分列左右,鸦雀无声。
只有御座旁司礼监太监王承恩尖细而清晰的声音,在宣读着一份份经过内阁预议、皇帝朱批的封赏诏书。
“总督京营戎政、太子太保、左都督满桂,固守顺义,力挫虏锋,浴血奋战,功在社稷……
加授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实授顺天巡抚,节制顺义、通州等处兵马,赏银千两,蟒衣一袭……”
满桂出列,他伤势未愈,行动间仍有些滞涩,但身形依旧挺拔如松,脸上那道新增的疤痕更添几分悍勇。
他抱拳躬身,声若洪钟:“臣,满桂,谢陛下隆恩!誓死效忠陛下,保境安民!”
龙椅上,朱由检微微颔首。满桂在战火洗礼后,已成为真正的肱骨之臣。
“宣大总督、兵部右侍郎孙传庭,整军经武,出奇制胜,遣偏师袭扰虏后,焚其粮草,断其补给,有力策应京畿主战场……
加兵部尚书衔,仍总督宣大,赏银八百两,赐斗牛服……”
孙传庭沉稳出列谢恩。
他目光内敛,心中却在盘算着下一步对蒙古各部的分化拉拢,
以及如何利用此番胜势,进一步巩固宣大防线,甚至为将来北上草原打下基础。
朱由检看着图谱中孙传庭【文武兼资】【刚毅果决】【知兵善战】的特质,心中甚慰。
此乃帅才,北疆可托。
“河南、山东军务总督、右副都御史卢象升,临危受命,驰援京畿,立营通州,力挫阿济格,移营慑敌,功不可没……
加兵部右侍郎衔,仍总督河南、山东军务,赏银八百两,赐飞鱼服……”
卢象升出列,他面容清癯,眼神却锐利如鹰。
通州立营、移营慑敌,不仅锻炼了新军,更让他对火器与步兵、骑兵的协同有了更深理解。
朱由检注意到,卢象升【忠勇绝伦】【治军严明】的特质熠熠生辉,是推行新政、稳定中原的利剑。
“锦衣卫指挥使陆青岩,侦缉敌情,肃清内奸,护卫周详……
晋锦衣卫都指挥同知,仍掌卫事,赏银五百两,赐麒麟服……”
陆青岩如同影子般悄无声息地出列,谢恩,然后退回班列角落,仿佛从未存在过。
但朱由检知道,这次能如此顺利地掌握内外动向,精准打击,陆青岩和他麾下的锦衣卫功不可没。
接下来,曹文诏、贺人龙等一批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中高级将领也各有封赏,或升官,或赐银,或赏赐田宅,不一而足。
尤其是曹文诏,以其在敌后神出鬼没、屡建奇功的表现,被破格晋升为总兵官,
实授镇朔将军,专司对草原方向的机动作战,并获得了大量缴获物资的优先补充权。
封赏之后,便是惩处。
随后,一批在战前或战时表现怯懦、推诿、甚至试图与虏暗通款曲的官员、将领被一一揪出,或罢官,或流放,或下狱论死,其中不乏一些品级不低的官员。
朱由检借助“帝权图谱”,精准地剔除了那些在后金到来后,忠诚度变得低下、心怀异志的蠹虫,没有丝毫手软。
朝堂之上,一时间风声鹤唳,但也因此,风气为之一清。
封赏与惩处,如同帝王手中的两柄利剑,赏之以激励忠勇,罚之以震慑奸邪。
经过这一番梳理,大明朝堂的脊梁,似乎挺直了不少。
朝会之后,朱由检在乾清宫西暖阁单独召见了徐光启和宋应星。
“徐卿,宋卿,此番能挫败虏酋,西山匠作苑之功,不下于前线浴血之将士。”
朱由检语气温和,指着案几上几份图纸和样品,“燧发枪、改良火炮、水泥,皆立下大功。”
徐光启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闻言躬身道:“此皆赖陛下圣明,指点方向,老臣等不过依旨行事,略尽绵薄。”
宋应星则更关注技术本身,他指着图纸上一处道:“陛下,燧发枪机括仍有改进余地,哑火率可再降半成。
火炮轻量化已有眉目,采用新的熟铁锻造法,同等威力下,重量可减轻两成。只是……这钢材品质,仍是制约。”
朱由检点点头,他知道工业革命非一日之功。
燧发枪的击发机构确实还有优化空间,钢材更是制约一切重工业发展的瓶颈。
看来,是时候将高炉炼铁、焦炭炼钢等更基础的理论知识,以“梦中所得”或“古籍残篇”的形式,逐步透露给这两位顶尖科学家了。
“二位爱卿所言极是。科技之道,在于精益求精,更在于根基牢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