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边缘冒出的白气越来越密,李秀芬伸手摸了摸锅边,热得刚好。她没急着掀锅,坐在小板凳上等着,眼睛盯着炉火。火苗稳稳地舔着锅底,像她心里那股劲儿——不猛,但一直烧着。
这锅馒头是她头一回这么试。玉米面占了七成,泡过的红枣泥搅在里头,最上面撒了一层薄面白面。那是她从细粮票里抠出来的三两白面,全押在这顿饭上了。林建华在厂里拼力气,她得让他吃饱,还得吃顺口。郑老爷子胃不好,也得吃软乎的。票证就那么多,一步算错,后面全乱。
她听见外头有动静,是小强的脚步声。孩子走路轻,鞋底磨得快,踩在雪地上吱呀响。他走到门口,没进来,扒着门框往里看。
“李婶,”他声音小,“您家今天蒸啥?好香。”
秀芬抬头,见他鼻尖通红,裤脚短了一截,露出一截脚踝。她笑了:“今儿做了新花样,杂粮馒头,加了枣泥。等会儿熟了,你尝一块?”
小强点点头,又摇摇头:“妈说不能白拿别人东西。”
“这不是白拿。”她说,“是你帮我尝味儿。我头回做,不知道好不好吃。”
孩子这才挪进屋,站在灶台边,眼巴巴看着锅。秀芬也不催,等足二十分钟,才掀开锅盖。一股甜香混着面香扑出来,小强吸了吸鼻子,喉头动了一下。
她用筷子戳了戳馒头,不黏筷子,成了。拿刀切成小块,挑最松软的一块递给小强。孩子接过去,咬了一口,眼睛一下子亮了。
“好吃。”他说。
“慢点吃。”她又递过半碗米糊,“配着喝,暖肚子。”
小强低头吃起来,一口接一口,没停过。秀芬看着他瘦肩膀缩在旧棉袄里,心里压了点东西。这孩子不是不饿,是习惯了忍。
外头脚步声急,孙寡妇撩开门帘进来。她脸色发白,一看儿子在吃东西,眉头立马皱起来:“小强!谁让你来这儿的?”
“孙姐。”秀芬先开口,“没事,我就让他帮个忙,尝尝这馒头做得咋样。”
“帮忙?”孙寡妇嗓音紧,“你们城里人讲究多,我们乡下孩子不懂这些。”
“没那么复杂。”她把剩下半个馒头包好,塞进小强手里,“带回去给你妈也尝尝。我不费事,就是多搅两下面。”
孙寡妇没接,也没让儿子拿。小强攥着纸包,低着头。
秀芬也不争,只说:“明天我蒸二米饭,大米小米各一半。小米养胃,你要是方便,来取一碗?”
语气平常,像在说天气。孙寡妇愣住,嘴唇动了动,没说出话。母子俩走了,门帘落下,屋里安静下来。
秀芬收拾灶台,把剩下的馒头装进陶罐,盖好。她知道,这一家不会轻易信人。可她也不急。
第二天早上,她刚把二米饭蒸上,就听见门口有动静。孙寡妇站在那儿,手里端着一只粗瓷碗,里面是个黄褐色的馍,形状歪歪扭扭,但蒸得松软。
“我……按你说的。”她声音低,“玉米面七成,加了一把小米,还放了两颗枣。小强吃了两个,比平时多扒了半碗饭。”
秀芬接过碗,掰下一小块放进嘴里。面有点糙,但火候到了,不硬也不散。她点头:“行,做得不错。下次和面时,热水多烫一会儿,面更暄乎。”
孙寡妇抬眼看了她一下,眼里有光,也有怯。她没想到秀芬真会吃她做的东西,更没想到会夸。
“我还想问……”她犹豫着,“小强晚上总说饿,能不能……喝点糊糊?”
“能啊。”秀芬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小袋炒过的玉米粉,“这个你拿回去,每天晚上用开水冲一碗,加点糖精,省糖。再扔两颗枣进去,他爱喝。”
“这……太贵重了。”孙寡妇往后退半步。
“不贵重。”她说,“我多做了些,分不完。你先拿去试试,不够再来拿。”
孙寡妇没再推,接过袋子,手指微微发抖。她低头看着碗里的馍,忽然说:“从前没人教我这些。我以为……吃饱就行。”
“吃饱是第一件事。”秀芬说,“可吃得好一点,人才有力气往前走。”
两人没再说别的,院子里阳光照进来,落在石板上。秀芬送她到门口,看见小强蹲在院角,正小心翼翼咬一口手里的馍,吃得特别慢,像是舍不得。
第三天中午,孙寡妇又来了。这次她带了个小布袋,打开是几根晒干的萝卜条。
“我自己腌的。”她说,“不算值钱,可干净。你要是不嫌弃……换点玉米粉?”
秀芬笑了:“不用换。你要愿意,以后咱们一起做。你有手艺,我有法子,搭着来,日子能松快点。”
孙寡妇嘴唇动了动,没说话,可眼角红了。
那天傍晚,秀芬在灶台前忙着,听见外头传来笑声。她探头一看,小强正蹲在公用炉灶边,手里捧着碗米糊,赵大妈站在旁边,往他碗里夹了半勺咸菜。
“李秀芬!”赵大妈嗓门大,“你这孩子教得好啊!孙家小子现在一顿能吃两大碗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