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铃声如同发令枪响,瞬间唤醒了沉寂的校园。学生们从教学楼各个门口涌出,如同数条溪流汇入江河,朝着同一个方向——食堂奔去。
市一中的布局规划分明,初中部与高中部虽然共享一片校园,但教学区和活动区域基本独立。就连食堂也划分得清清楚楚:高中部独享宽敞明亮的第二食堂,两层楼的设计,窗口众多,菜色丰富,远非初中部那个略显拥挤的老食堂可比。这算是升入高中后,学生们最先享受到的一项“隐形福利”。
许年带着众人轻车熟路地穿过熙攘的人群,径直走向二楼那几个固定的打饭窗口。他仿佛对每个窗口的打饭速度、阿姨的手抖程度都了然于胸。不一会儿,五人小队就端着盛得满满的餐盘,习惯性地走向食堂靠窗的位置——在许年看来,那里是观察食堂动态的最佳据点。
原本固定的四人小队今天多了一个陈浩,这让大家都觉得新鲜。看他那副可怜巴巴的模样,许年几人决定暂时“收留”他几天,带他熟悉熟悉校园环境。
陈浩确实是初来乍到。初三才转学过来,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被拉去参加校际联赛,随后又因伤休养了整整三个月。这一连串的变故让他几乎完全错过了融入集体的最佳时机。如今伤愈归来,直接升入高中部,放眼望去,净是陌生的面孔。
饭桌上,陈浩开始大倒苦水:“你们是不知道我这段时间过得有多难。初三转学过来,凳子还没坐热乎,就被拉去参加校际联赛,结果……光荣负伤,在家躺了三个月!说真的,这学校对我来说就跟没解锁的新地图一样。除了你们几个,我认识的人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常明看着一脸憨厚的陈浩,顺手勾住刘夏的肩膀,打趣道:“所以你就精准地盯上我们这几个还算熟悉的‘熟人’了?”
“还是明哥懂我!”陈浩一拍大腿,脸上顿时阴转晴,笑嘻嘻地说,“这叫精准投靠!我看人可准了,早就知道你们都是热心肠的好同学!放心,就带我两天,等我摸清门路,保证不烦你们!”
许年看着他那副“我很懂事”的模样,和刘夏交换了一个无奈又好笑的眼神。他用筷子指了指陈浩的餐盘:“行了,快吃饭吧,再啰嗦菜都凉了。既然来了就安心待着,反正刚开学作业不多,婉宁……嗯,我们的大小姐估计也没那么快开始‘狠抓学习’。”
正在安静吃饭的婉宁听到话题扯到自己身上,抬头瞪了许年一眼,却也没多说什么。在她看来,帮助新同学本就是应该的。
“感谢年哥!感谢组织收留!”陈浩如蒙大赦,立刻埋头狼吞虎咽起来。
原本稳定的四人小组,突然加入陈浩这个“大憨憨”,氛围顿时热闹了不少。许年几人本就是活泼好动的性子,而陈浩自带一种“天然呆”的喜剧效果——嗓门大,笑起来带着几分傻气,说话直来直去,偶尔还会闹出些无伤大雅的笑话。
比如,他会一本正经地争论食堂的番茄炒蛋到底该放糖还是放盐;会被刘夏一个拙劣的假动作骗得信以为真;还会在常明说出某个冷知识时,瞪大眼睛惊叹:“哇塞,明哥你连这都知道!”
这种毫不做作的憨直,反而让许年他们觉得格外轻松。本来都是热爱运动、性格爽快的男生,相处起来直来直去。陈浩这样的性格,融入起来几乎毫无障碍。况且刘夏心里还盘算着,以后说不定真要和陈浩在校队里并肩作战,现在熟悉起来正是时候。
就这样,这顿午饭在比往常喧闹数倍的气氛中进行着。临时五人小组,自此正式组建完成。
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给教室镀上一层暖融融的光晕。同学们还沉浸在开学的新鲜感里,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兴奋地交谈着,教室里充满了青春特有的嗡嗡声。
这时,班主任陈老师快步走上讲台,轻轻拍了拍手:“好了,同学们,大家安静一下。”原本喧闹的教室像是被渐渐调低音量的收音机,交谈声慢慢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讲台上。陈老师扶了扶眼镜,环视一圈,用清晰的嗓音说道:“今天下午我们主要完成两件事:首先是全班大扫除,之后给大家安排座位。现在,我们先来分配打扫任务。”
许年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的刘夏,压低声音说:“听见没,力气活等着咱们呢。”
刘夏咧嘴一笑,拍了拍自己结实的胳膊:“小意思,总比坐着抄校规强。”
陈老师开始念分组名单,果然,擦高处的风扇、搬动沉重的课桌、清洗门窗这些“硬骨头”,几乎都落在了班上为数不多的几个高个子男生身上。陈浩、常明、许年和刘夏这四个凑在一起的大高个,自然而然地成了主力中的主力。
“陈浩、常明,你们两个负责最里面那两架吊扇,个子高,够得着。”陈老师点着名。
“许年、刘夏,你们俩帮着把后面那几个旧书架挪到走廊去,学校总务处下午会来人拉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