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命运多舛的老母鸡,终究未能如愿化作一锅暖人心脾的鸡汤。
当赵令渊拎着鸡脖子,兰澈小心翼翼捧着两颗方才从邻家篱笆边“顺来”的还带着余温的鸡蛋,两人做贼般蹑手蹑脚溜回那位于汴京边缘、略显破败的赵家小院时,赫然发现苏砚青正坐在那冰凉的门槛上——怀里紧紧抱着一只毛茸茸、嫩黄色的小鸡崽,哭得涕泗横流,好不伤心。
“我的芦花啊!我每日里省下小米喂你、黄昏陪你散步、清晨听你打鸣……你怎就忍心……忍心离我而去啊……”他哭得投入,竟未察觉二人归来。
赵令渊低头看看自己手里那只一脸“生无可恋”、扑腾着翅膀的老母鸡,又看看苏砚青怀里那只“叽叽”叫着、分明是只小黄鸡的崽子,陷入了沉默。
兰澈轻咳一声,试图缓和这尴尬的场面:“苏公子,误会了。我们……我们只是请这位鸡婆婆……过来做做客,探讨一下生蛋的学问。”
半刻钟后。
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
那只被命名为“芦花”的老母鸡重获自由,趾高气扬地在院中踱步,啄食着撒在地上的小米粒。那只真正的小黄鸡崽子偎在它身边,叽叽喳喳叫得欢快。苏砚青红着眼眶,情绪稍定,取来赵令渊平日珍爱的那套天青釉茶器,给两人各斟了一盏温热的清茶,权当压惊。
“所以,”他吸吸鼻子,目光在赵令渊和兰澈之间逡巡,带着浓重的鼻音,“你们二位,不仅深夜……‘借’鸡,还顺手……‘暂存’了开封府王推官心心念念的账本?”
赵令渊慢条斯理地吹着茶沫,纠正道:“是‘请’鸡,以及,‘代为保管’账本。苏兄用词须得精准。”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那本蓝色封皮的账册,“啪”一声轻响,搁在了院中的石桌上。
苏砚青只瞥见那熟悉的蓝色封皮,便如同被火烫了一般跳将起来,连连摆手:“快拿走!快拿走!这玩意儿看一眼都要掉脑袋的!晦气!晦气!”
“哦?已然看了,又当如何?”赵令渊慢悠悠饮了口茶,眼皮都未抬,“第二百零三页,白纸黑字,写着苏家茶行上月购入仿制龙团八十饼,耗银六百两——苏公子,此事你作何解释?”
苏砚青“噗通”一声坐回凳上,脸色瞬间白如宣纸,嘴唇哆嗦着:“我、我……我那是以真金白银买来,打算……打算送人走关系的!天地良心,我怎知那是要命的假茶!若是知道,借我十个胆子也不敢沾啊!”
“送与何人?”赵令渊追问,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
“……吏部李侍郎家的公子,王推官那位最得宠的小舅子,还有……还有……”苏砚青越说声越小,最后几乎如蚊蚋,“宫里头,一位掌事的茶太监……”
兰澈听得扶额,叹道:“苏公子,你这一下,可是把汴京城里有头有脸的权贵,几乎得罪了一圈啊。”
赵令渊却抚掌轻笑:“妙极!妙不可言!”
在两人困惑的目光中,他忽然起身,径自走入屋内,片刻后抱出一只沉甸甸的粗陶瓮,又搬来小泥炉,熟练地生火煮水。
苏砚青茫然道:“子深兄,你……你这是要做甚?”
“炖鸡汤。”赵令渊答得理所当然,一边往瓮中投入几味药材,又掰了块土茯苓进去。
“可那鸡不是已经……”苏砚青看向院中优哉游哉的芦花鸡。
“此鸡非彼鸡。”赵令渊神秘一笑,搅动着瓮中渐渐升温的清水,“今日我要炖的,乃是一瓮能‘解局’的鸡汤。”
水沸之时,满院药香弥漫,与茶香交织,形成一种奇异而令人安心的气息。
赵令渊一边缓缓搅动汤勺,一边看似随意地问道:“苏兄,你可知你为何三次赴考,皆名落孙山?”
苏砚青闻言,顿时悲愤交加:“自是那些考官有眼无珠!不识我这锦绣文章!”
“非也非也。”赵令渊摇头,舀起一勺清亮微黄的汤,“乃是因为你只读圣贤书,却不懂这世间最基本的‘茶道’。”
他顿了顿,看着勺中汤水,“茶之道,不在攀附高枝,而在阴阳平衡,冷暖相宜——你看这汤,若只放老参滋补,力道过猛,反而令人燥热虚浮;须得加入茯苓平和燥性,佐以枸杞温润调和,方能补益中正,不伤根本。”
他放下汤勺,目光转向苏砚青,意味深长:“你打点关系,只盯着那些台面上的高官显贵,却忘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键小吏——比如礼部掌管考卷编号归档的老文书、考场内外巡值的老衙役、乃至负责给各位大人递送茶水点心的杂役。这些人官阶或许终其一生不及九品,却能让你试卷‘意外’污损、座位‘恰好’紧邻茅厕、甚至名册‘偶然’遗漏……润物细无声,坏你事于无形。”
苏砚青如遭雷击,张大了嘴,半晌才讷讷道:“竟、竟是如此关节?!我……我从未想过……”
一旁的兰澈却是若有所悟,眸中精光一闪:“你的意思是……眼前这桩茶案,背后运作之理,亦是如此?那幕后之人,不仅买通了王推官乃至更高层的官员,还早已用银钱控制了从制茶、运茶到守库的每一个环节?诸如茶焙局的杂役、漕运的船夫闸官、乃至看守茶库的小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