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便一众公子、公主任心中满是抱怨,面对嬴政那平静却不容置疑的眼神,他们也只能乖乖低头应声:
“是,父王。”
站在一旁的太史令轻抚胡须,脸上露出笑意。
他方才说了什么?
“史家将兴,兴于扶苏。”这不,马上就开始兴盛了吗!
从此之后,史家之学将成为公子、公主任们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然,不只是王室子弟享有此等安排。
诸如通武侯王贲、廷尉李斯、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等这些朝中大臣,在得知始皇对其子嗣的安排后,也都打算回去让自家的子弟同样学习史书。
虽说未必如扶苏那般抄十遍,但像其他公子、公主任那样抄一遍,也并不过分。
与其让家中那些调皮捣蛋的小子们整日上蹿下跳,不如让他们静下心来好好抄一抄史书。
虽不指望他们能真正做到“知兴衰、晓得失、鉴过往、启未来”,只要能安分个十天半月,也算值得了。
甚至他们自己也打算日后再细细读一读史书。
毕竟,“知兴衰、晓得失、鉴过往、启未来”这话听起来,就足够令人敬服。
【扶苏决定优先修习史书之后,秦王嬴政便开始亲自为他讲授史事。】
【从上古三皇五帝讲起,历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国的兴起。】
【从先祖秦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受到赏识,受封于秦地,成为秦国最初的封君开始。】
【再到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等历代先祖,与老秦人一起在西陲艰苦奋斗,历经风雨、披荆斩棘,终于逐渐适应了恶劣环境,国力日益强盛。】
然后,在秦襄公之时,因其救驾与护驾之功,被周平王册封为诸侯,秦国自此正式跻身于诸侯之列。
此后,历经秦襄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历代先君的不懈努力,秦国统一天下之势,已然不可阻挡。
在讲述完秦国历代兴衰之后,秦王嬴政并未就此停歇。
早在教导扶苏识字读书之际,嬴政便察觉到扶苏天赋异禀,具有过目成诵的能力。
因此,嬴政不仅为扶苏讲述秦国之历史,亦为他讲授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等诸国之史。
甚至如越国、鲁国、郑国等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的小诸侯国,凡史官尚能查得、典籍尚有记载者,嬴政皆悉数讲述。
他将所有可寻得的历史典籍悉数授予扶苏,反正扶苏有过目不忘之才,多记一些也无妨。
历时整整一年,扶苏终将所能寻得的古今史籍尽数通读!
公子将闾、公子高、公主嬴阴嫚等人,望着天幕中那个年仅五岁的扶苏,无不露出艳羡之色。
无论何种典籍,只需阅览一次便可熟记于心,听闻一遍即可复述无误,这是何等令人钦羡的天赋!
回想起自己平日为背诵一册书文,往往需反复诵读十余日仍难成章,心中顿时更添几分酸涩。
若他们亦有如此天赋,何愁苦读之难?
就连扶苏本人,也对另一个自己拥有这般能力略感羡慕,毕竟他本身并不具备这般过目不忘的本领。
在耗时一年通读古今史书之后,嬴政明显察觉到扶苏的改变。
若说一年前的扶苏,眼神清澈如井水,明净却不见其底;
那么如今的扶苏,则如一汪幽静深湖,沉稳、深邃、宁静,仿佛能洞察世间万象。
整整一年间,嬴政未曾询问扶苏所学之得,如今见其变化如此之大,不由心生好奇,急切想知他于史书中究竟悟出了什么,竟致如此蜕变。
于是嬴政特地拨出半日时光,专程与扶苏对谈。
“这一年,你从史书中,可有所获?”
五岁的扶苏端坐如大人,目光坚定地望向父王,微微颔首,沉声道:“所获甚多。”
嬴政眼中期待之色愈浓:“所获为何?”
扶苏深吸一口气,郑重答道:“第一点,权势之源,在于百姓。”
……
“权势之源,在于百姓?”
“百姓何来权势可言?”
“这说的是什么谬论!”
“原以为那暴君的儿子真是天纵英才,原来也不过是个狂妄无知的孩童!”
项梁看着天幕上扶苏那过目不忘的神童模样,早已心生不悦,此刻终于找到可以嘲讽之处,语气之中满是不屑。
在他看来,黔首不过是匍匐脚下、仰其鼻息的贱民。
他一句话可令其生,也可令其死。
如此任人宰割之人,谈何权势?
扶苏竟言“权势之源,在于百姓”,简直荒谬绝伦!
其余六国旧贵族亦抱持相同看法。
在这个时代,王侯将相皆有其“种”,无“种”之人,焉能妄图高位?
而扶苏此言,其本质竟与先前天幕所现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出一辙,皆属大逆不道之语。
若此语出自普通百姓之口,或许尚可理解。
毕竟那些无“种”之人,自然会对贵族心生不满,妄图推翻既定秩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