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有人操心,有人出力;操心的人管理他人,出力的人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人供养别人,管理别人的人接受供养,这是天下的通理。”】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有的人动脑,有的人动手;动脑的管人,动手的被人管;被管的人养活别人,管人的人被别人养着——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种将“劳心者统治劳力者”视为合理,并认为君主理所应当接受百姓供养的说法,当初陈相转述给许子听的时候,他便气得不行。】
【若不是当时他没在现场,否则他定要剥了孟子的衣服,夺了他的饭食,让他既无衣可穿,又无饭可吃!】
【就是要让孟子看看,到底是没有劳心者,劳力者会活不下去;还是没有劳力者,劳心者会活不下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子坚决反对君主‘不劳而获’,主张贤人应当与百姓一同耕种、一同劳作的原因。】
【他不认同“劳心者统治劳力者,劳力者供养劳心者”这样的说法!】
【在他看来,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劳心者”,根本就没有资格以一副理所当然的姿态来面对他们这些“劳力者”!】
【他们劳力者也可以思考,也可以操心,但他们之上的那些人,真的愿意动手、愿意流汗吗?】
【如果他们不愿也不做,那凭什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于是他们创立了农家,主张贤者应与百姓同耕同食、共苦共甘,反对君主‘不劳而获’,要求君主顺应民心、爱护百姓、赈济灾荒、体恤民生,把百姓、把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
【他们要让整个天下,听到百姓的声音!】
天幕之上,太子扶苏与“许行”就“君臣共耕”的议题展开讨论,这一幕落在淳于越等儒家博士眼中,令他们精神一振。
这个问题,他们再熟悉不过!
当年儒家先贤孟子,早已对此作出精辟阐述。
如今有现成的答案可循,他们怎会放过这等良机?
于是,淳于越等人纷纷发声驳斥:“操心者治人,劳力者为人所治;受治者养人,治人者被人奉养;此乃普天之下公认的准则!”
“尧舜治理天下,岂是无所用心?只是他们用心不在耕作罢了。”
“许行不过是个南方蛮地巧言令色之人,又怎能参悟真正的治国之理!”
“昔日周公制定礼乐,明等级、定尊卑、治国家、安天下、理百姓、利后人,这才是光明正道!”
“农家弟子,无上下之分,无尊卑之别,悖逆常理,废弃礼乐,与未开化之人有何差别!”
“自以为识得几字、读过几篇文章,便妄议治国安邦之道?”
“简直是坐井观天,不识乾坤之广大,徒留笑柄于人前!”
“农家之人,就该与百姓一同耕作,岂能妄言治国!”
“谈及治国方略,农家岂能望我儒家之项背!”
原本,儒家对农家受到太子扶苏关注一事便心生不满。
更何况如今农家尚未正式入咸阳,皇帝却已依照天幕所示,为农家设立农部六司。
这可是位列九卿之下、握有实权的重要机构!
而他们儒家入秦多年,除了一个百家博士的虚衔之外,其余一无所获。
这般对比之下,淳于越等人心中愈发失衡。
于是,此刻难得寻得一个可压制农家的机会,儒家博士们自是毫不留情地批驳农家学说,试图让皇帝对农家理念心生反感。
如此,即便日后农家门人真正进入咸阳,皇帝也只会让他们专注于农事,而非采纳其治国主张。
如此一来,儒家便少了一个强劲对手!
坐在前列的秦皇嬴政侧目望向那群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儒家博士,眼中闪过一丝反感与不耐。
不可否认,淳于越等人的确达到了部分目的——
他们成功引起了皇帝的反感。
但所引发的,却是皇帝对儒家自身的厌弃。
对于嬴政而言,他确实不认同农家“君臣并耕”的理念。
但他只是不认同这一理念,并不代表他否定农家整体。
譬如墨家,他同样不赞同“兼爱”、“非攻”之说。
但这妨碍他重视墨家在军械制造上的才能了吗?
并没有!
尽管墨家在秦不如法家显赫,却也稳居法家之下第二大学派之位。
因此,对嬴政而言,农家的“君臣并耕”虽不合其意。
但只要他们能真正研究出提升百姓粮产的耕作之法,
那他便不会因此否定农家的价值!
大不了,日后不听他们谈政事便是。
当年对待墨家,他不也是如此?
只用其技,不听其言。
而相较墨家、农家,既有他不喜之处,也有他所看重之能,
儒家至今为止,却只给他留下反感,未得半分欣赏。
因自儒家入秦以来,他所见所闻,无非空谈礼义,一味劝他效仿周制,除此之外,不见半点实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