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秦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
至于这一百万头驴,会不会成为压垮四方蛮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就不在秦国君臣,乃至数百万黔首百姓的考虑之中了。
要么送百万牛羊驴过来,要么迎接百万大秦锐士上门。
两条路,四夷自己选。
当然,如果他们选择了后者,那等大秦将士上门讲完“道理”,让四夷嘴上服气、心里也服气之后,
到时候,四夷要进贡的就远远不止百万头牲畜了。
毕竟,大军千里远征,吃喝拉撒,总得报销点差旅费、口粮费什么的。
四夷当然也可以选择不报销。
但若如此,那就别怪大秦锐士顺手把“报销”这件事,给一并完成了。
沛县之中,萧何与曹参听着外面秦人对牛驴的热烈呼声,彼此对视一眼。
片刻后,曹参望着萧何,缓缓说道:
“看来,秦国在平定六国之后,下一步就是对付四方蛮夷了。”
如今民心如此高涨,即便秦国本无意用兵,恐怕也难以压制这股民意,只能顺势而为。
更何况,在曹参看来,秦国本就是一个尚武善战的强国。
而始皇帝嬴政本人,更是胸怀千古未有之志,野心勃勃。
即便没有这股民意推动,恐怕他也会在统一六国之后,挥师四方,开疆拓土。
如今又有如此强烈的民意作为支撑,自然更无理由迟疑。
萧何沉默片刻,轻轻摇头道:
“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还要看四夷是否愿意乖乖献上秦国所要的牛、羊、驴。”
“即使四夷真的不愿意献上秦国所需的牛、羊、驴,短时间内,秦国,或者说始皇陛下,最多也只是摆出一副要讨伐四夷的架势,真正动手的可能性却极低。”
曹参听后皱了皱眉,沉思片刻却仍不得其解,遂开口问道:
“这是为何?”
萧何缓缓转过头,目光遥遥投向咸阳方向,语气平和却充满自信地说道:
“秦国刚刚完成统一,国内各种问题堆积如山。”
“再加上最近天幕降临这样前所未有的神迹,以及之前‘大秦长公子扶苏’天幕上曾显现大秦将亡的预兆。”
“所以,即使始皇陛下有心对外用兵,但在国内尚未稳定、亡国隐患未除之前,他不会轻易出兵。”
“等一切准备妥当,时机成熟,他才会真正下令出兵,征讨四夷。”
曹参也望向咸阳,语气中带着一丝迟疑:
“他真能忍住吗?”
萧何点头,语气坚定:
“能的。
当年修建郑国渠,耗时十年,他不也忍了下来。”
“他的野心无人能及,他的耐心,同样也无人可比。”
看完驴之后,虽然畜牧司中还养着其他奇珍异畜,但对于讲求实效的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来说,其价值和意义都不如先前那头驴来得重要。
因此,二人也只是随意看了看,便转身离开,前往农部六司之一的江河司。
由于江河司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和改进江河湖泊中鱼、虾、蟹、鳖等水产的养殖方法,因此选址在上林苑左侧沛河附近。
与主要开垦田地的农耕司,以及圈养牲畜的畜牧司不同,江河司的特色在于挖掘多个大小不一的池塘。
这些池塘中分别养殖着各种大小不等的鱼虾蟹鳖。
走在前头的许子,也向秦王与太子介绍道:
“这里便是江河司,目前共养殖了鱼、虾、蟹、鳖等常见水产品种,总计二十七种。”
“有专池专养的,也有混养的。”
看着眼前连片的鱼塘,太子扶苏问道:
“先前在规划、建设与管理这些鱼塘的过程中,是否有系统地记录下来?”
许子点头回答:
“回殿下,按照您之前的指示,从选址开始,为何选在此处,以及建设完成后如何管理维护等细节。”
“我们都做了详细记录,并加以整理归纳。”
“这样一来,不管是百姓想要养鱼,还是地方官想要指导百姓养鱼。”
“只要手头有这本养鱼手册,便能有章可循。”
“知道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该做什么,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般,毫无头绪。”
扶苏听后点头赞许,一边巡视鱼塘,一边回忆起许子曾讲过的水产养殖知识。
其实在这个时代,水产养殖并非新鲜事。
像《诗经》《周礼》《尔雅》以及诸子百家的典籍中,都有关于水产养殖的记载。
例如《诗经》中便有多篇记录了当时的鱼类资源、渔具渔法,甚至已有初步的人工养殖尝试。
又如《周礼》,这部记录周王室官制与各国制度的典籍,在《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等篇中,就明确记载了负责渔业的官员及其职责。
再如《尔雅》,作为解释词义的典籍,其中《释鱼》一篇便列举了二十余种鱼类。
更不必说范蠡所着的《养鱼经》,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一部系统讲授养鱼技术的专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