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雪终于过去,阳光重新洒向银装素裹的大地。积雪慢慢消融,带来料峭春寒,也带来了泥土复苏的气息。
狗蛋在伊拉的精心照料和后续用药下,顺利康复了。这场风雪中的急诊,让伊拉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医学知识方面的迫切需求。她开始更系统地整理李大夫传授的经验,结合系统提供的现代医学基础,梳理常见农村疾病的诊断和应急处理方法。她甚至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也编一本像《沼气手册》那样的《农村常见病家庭应急处理指南》?哪怕只是最基础的,也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
与此同时,公社传来了新的消息。由于红星生产队沼气推广和应用的卓越成效,以及伊拉在全区交流会上的突出表现,上级决定,开春后将在红星公社召开一个全县范围的“科学种田及农村能源利用现场会”。届时,全县各公社、大队的主要干部和技术骨干都将前来参观学习。
“这次现场会,规模比上次地区交流会还大!”王卫东在队委会上既兴奋又紧张,“咱们不仅要展示沼气,还得把科学种田,尤其是沼渣沼液肥田的效果,实实在在地亮出来!”
这意味着,伊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需要统筹展示的内容更多元:从沼气池的建设、管理、多元化利用(比如他们打算展示正在试验的沼气暖炉雏形),到沼肥的科学施用、对比试验田的规划,甚至可能还要涉及病虫害的土法防治等。
一个新的、综合性的课题摆在了面前。这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点,而是一个小型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初步展现。
伊拉站在初融的雪地里,望着远处即将开始春耕的田野,深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她能感觉到,脚下的土地正在苏醒,充满了蓬勃的生机。而她和红星生产队的故事,也即将随着春天的脚步,翻开新的、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页。她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有了知识作为武器,有了集体作为后盾,有了系统作为辅助,她有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去迎接这一切,去创造属于这个时代、这片土地的奇迹。
全县现场会的消息像春风一样传遍了红星生产队,带来了荣誉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展示的不仅是沼气,更是红星生产队“科学种田”的整体面貌。
张书记和王卫东召集了全体队委、伊拉、郑卫国、陈老栓以及各作业组组长,成立了现场会筹备小组。会议开得热火朝天。
“光看沼气池不行,人家会觉得咱就这点本事。”张书记敲着烟袋锅,“咱得把沼渣沼液肥田的效果,实实在在地亮出来!”
“对!”王卫东接口,“我建议,划出几块对比试验田,一块只用常规土粪,一块用沼液追肥,一块用沼渣做底肥,从种到收,全程记录!”
“还得把咱们的科学管理方法展示出来,”郑卫国推了推眼镜,“比如田间记录本,病虫害观察日志,还有伊拉整理的那些土法防治办法。”
“咱们的‘土法保温’、‘太阳灶’,还有正在琢磨的沼气暖炉,也都得摆出来看看!”陈老栓不甘落后。
伊拉听着大家的讨论,思路逐渐清晰。她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将零散的技术点串联成“循环农业”模式的绝佳机会。她站起身,走到那张简陋的公社地图前,用炭笔在上面比划着:
“书记,队长,各位叔伯,我觉得咱们可以规划一条‘参观路线’。起点就是沼气池群,讲解建设和管理;然后看太阳灶和保温设施,展示如何克服自然条件限制;接着去看使用沼气的食堂和社员家,体现生活应用;再到猪圈,说明原料来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到对比试验田,直观展示沼肥的效果。这样一圈下来,就能清晰地展现‘养猪—沼气—沼肥—种植’这个小循环。”
这个“循环”的概念一提出来,让所有人都感到新颖又贴切。
“循环……对!就是这个理儿!”张书记一拍大腿,“粪变气,气烧饭,渣变肥,肥壮田,田里长的粮食和秸秆又能喂猪、进沼气池!好东西一点没浪费!”
“伊拉这个思路好!就这么办!”王卫东立刻拍板。
筹备工作立刻分头行动起来。划试验田、整理资料、修缮展示设施、培训讲解员(伊拉、郑卫国、陈老栓以及几个口齿伶俐的社员都被列为候选)……整个红星生产队如同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为了共同的荣誉高效运转起来。伊拉无疑是这台机器的核心“技术总监”和“总策划”,她穿梭在各个点位之间,协调、指导、解决突发问题,忙得脚不沾地。
随着现场会日期的临近,准备工作进入精益求精的阶段。伊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
她检查对比试验田的标识牌,要求必须清晰注明处理方式、播种日期、管理记录。“数据要经得起问,经得起看。”
她查看沼气管理小组的记录本,指出书写不够规范、数据偶尔缺失的问题,并亲自设计了更简便的表格。“记录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为了我们自己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