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抛出。
从石墨烯电池,到锂电池,再到更前沿的硫锂电池,甚至是一些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的锺空电池。
无论问题多么刁钻,多么前沿。
周远总能给出答案。
而且,他的回答,不只是理论上的可行性,甚至包含了详细的实验路径、关键的数据节点、以及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判。
会议室里的气氛,已经从最初的震撼,变成了麻木。
到最后,甚至演变成了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狂热。
全康年教授用手肘,轻轻地捅了捅身边的鲁力世。
“老鲁,你发现没?”
鲁力世正听得入神,闻言有些茫然:“发现什么?”
全康年压低了嗓子,用一种哭笑不得的语气说。
“这小子……他一直在扮猪吃老虎啊!”
“什么叫原理很简单?这他妈的叫简单?”
“他根本不是只懂石墨烯电池,他对整个电化学领域,不,甚至包括材料学、物理化学的理解,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他之前不说话,就是在等。”
“等我们把所有问题都抛出来,等我们所有人都黔驴技穷了,他再出来,一锤定音!”
鲁力世听着全康年的话,看着台上那个侃侃而谈的身影,许久,才缓缓吐出了一口气。
“这已经不是扮猪吃老虎了。”
“这是格局。”
“他的眼光,根本就没放在说服我们这几个人身上。”
鲁力世的眼神里,透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慨。
“他是在为整个项目,规划一条最清晰,最迅捷的道路。”
“龙国能出这样的人才,幸事,幸事啊!”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比亚迪电池研究所,彻底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运转模式。
时间的概念被无限模糊。
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只剩下食堂开饭和实验室的灯火通明。
走廊里,行色匆匆的科研人员们打招呼的方式,从“吃了吗”,变成了“数据出来了?”或者“第几组实验了?”。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浓重的黑眼圈,头发乱得像是鸟窝,但那双眼睛里,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火焰。
枯燥?
确实枯燥。
每天都是重复的实验,重复的记录,重复的分析。
累?
当然累。
很多人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累到极致的时候,靠在椅子上就能睡着。
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因为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
一股要亲手创造历史,要让世界为之震撼的信念。
这天下午,周远召集了所有核心团队成员,在最大的会议室里开会。
他站在讲台上,环视了一圈台下这些略显憔悴,但精神亢奋的同事们。
“各位,辛苦了。”
周远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经过这段时间的高强度计算和模拟,我们已经基本确定了几个关键参数。”
他按了下遥控器,幕布上跳出一行行简洁的结论。
“多孔空心碳球的最佳比表面积范围,我们找到了。”
“正极材料硫的负载方案,确定了。”
“负极材料的配比,也确定了。”
周远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全康年和鲁力世两位教授身上。
“也就是说。”
“基础理论部分,到此为止。”
“从现在开始,我们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安静了几秒钟。
随即,压抑不住的议论声,像是烧开的水,咕噜咕噜地冒了出来。
“这么快?!”
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年纪的研究员忍不住惊呼出声。
他是比亚迪的老人,当年刀片电池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
他太清楚一个新电池从理论到实践有多难了。
“我没听错吧?一周……这才一周时间吧?我们就从理论直接跳到制备环节了?”
“我的天,这速度是开了超跑吗?不,这是坐火箭啊!”
“简直跟做梦一样,我记得当年我们搞刀片电池,光是论证正负极材料方案,就来来回回搞了小半年!”
鲁力世教授也是一脸的不可思议,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看向周远,眼神里全是探究。
“周工,你这个速度……有点不讲科学了啊。”
“理论推导和模拟是一回事,但这么快就敲定所有方案,我们这些老家伙,心里有点发毛啊。”
全康年教授没有说话,他只是用一种极其锐利的眼神盯着周远,许久,才缓缓开口。
“周工,你跟我们说句实话。”
他的声音很沉。
“你来比亚迪之前,手上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个虽然不完美,但已经成型的石墨烯硫电池样品?”
这个问题一出,所有人的议论声都停了。
大家齐刷刷地看向周远。
对啊!
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
否则,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如此庞大的理论构建工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