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防空系统的成功交付,在锈蚀地带各方势力的战术天平上投下了一枚沉重的砝码。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万用阁”的名声伴随着那种精准到令人胆寒的拦截画面,在高层指挥室间秘密流传。但在“深潜者”基地的主控室内,顾临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热闹与喧嚣,甚至越过了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关于“寂静图书馆”与“星尘”的玄奥数据,最终定格在指挥室穹顶模拟出的那片深邃的星空幕布之上。
近地轨道,那片曾经遥不可及的领域,如今已成为他战略拼图中必须补齐的关键一环。无论是为了部署自己的眼睛(侦察卫星),还是未来向极地投送探寻“寂静图书馆”的探测器,乃至应对更遥远的、可能来自星海的威胁,轨道投送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灵枢’,”顾临的声音在安静的主控室内响起,打破了只有设备运行低鸣的寂静,“抛开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评估我们独立建立轨道发射能力的全周期方案,包括最乐观和最具挑战性的时间表。”
【指令确认。整合现有材料学、推进剂化学、结构力学及‘先驱’能源技术逆向工程数据库……】
【技术储备评估完成:基于现有技术图谱,可支撑研制载荷能力≤500kg级的小型固体/液体混合燃料轨道运载器。自建发射基地全周期方案建模中……】
【方案生成完毕:项目代号‘星港’。基于当前可用资源峰值与最大工程效能输出,完成一个具备基本轨道发射能力及必要生存保障的隐蔽基地建设,预计最短周期:18个月。此评估已考虑资源冲突、技术瓶颈及不可预见因素缓冲期。】
光幕上,一份详尽的、多层级的规划蓝图缓缓旋转展开,复杂的线条和数据标注勾勒出一个庞大地下工程的雏形。顾临转向他的核心团队,威龙、骇爪、蜂医,以及旁听的伊萨姆馆长,开始阐述这个将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计划。
“‘星港’计划,将分为三个明确的阶段,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延迟都将影响整体进度。”顾临的指尖在光幕上划过,点亮第一个区块。
“第一阶段:深井改造与基础支撑。 我们选定的目标是位于西北‘死亡沙海’深处的一个旧时代洲际导弹发射井。它的结构依然坚固,但内部已被流沙和岁月侵蚀。首要任务是彻底清理并加固井体结构,抵御可能的地面打击。同时,我们必须建立完全独立的能源系统——”他特意强调,“优先启动基于‘先驱’技术碎片的小型化聚变反应堆可行性研究,这是摆脱外部能源依赖的关键。此外,完善的水源循环再造系统和大型空气处理设施也必须同步建设。这一步,是我们在那片绝境中活下去的根基,预计耗时至少6个月。”
他移动手指,光幕蓝图变化,展现出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
“第二阶段:总装与测试中心建设。 这是整个计划的核心,也是最耗时的部分。”顾临的声音沉稳,“我们需要以主发射井为核心,在其周边的地下岩层中,秘密开挖并建造足以容纳火箭分段组装的大型垂直总装车间、高风险的燃料合成与储存库、以及一个能够模拟从运输、起竖到点火全过程的精密测试平台。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导致在太空中解体,甚至在地面爆炸。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至少9个月的绝对时间,并且不能受到任何重大干扰。”
最后,他指向蓝图的末端。
“第三阶段:发射平台与测控网络。 修复并升级地表发射平台,包括导流槽、勤务塔架和快速撤离通道。同时,布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由多个隐蔽地面站和未来可能发射的低轨道中继卫星构成的保密测控网。没有可靠的测控,发射就是盲人掷骰。这一步,需要3个月。”
顾临总结道:“整个‘星港’计划,即使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也需要至少18个月才能形成初步的轨道投送能力。更重要的是,这将持续消耗我们未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资源与顶级算力。意味着在此期间,我们其他方向的扩张和技术研发,都将受到严重制约。”
威龙抱着手臂,眉头紧锁:“一年半……太久了。老板,在这期间,如果GTI或者哈夫克,甚至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势力,抢先获得了稳定的轨道能力,他们就能轻易地在我们头顶部署‘眼睛’和‘棍子’。或者,万一‘先驱’的秘密被他人率先破解……我们将彻底陷入战略被动,现有的装备优势可能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正因自建之路漫长而充满风险,我们才不能忽视任何可能加速这一进程的外部变量。”顾临的目光再次投向主屏幕,画面切换至哈夫克集团绝对控制区腹地的那座宏伟的航天发射中心。巨大的垂直总装大楼、多座功能各异的发射工位、密集的雷达天线阵列,无不彰显着其成熟与强大。“但是,与哈夫克这样的巨兽合作,无异于与魔鬼共舞,必须建立在绝对谨慎和信息对称的基础上。任何一丝侥幸,都可能让我们万劫不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