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茶馆...刘晓璐迅速在电脑上打开地图软件,输入这四个字进行搜索。屏幕上很快显示出结果——那是一家位于老城区狭窄巷弄里的不起眼的小茶馆,周围是错综复杂的居民区和小商品市场,人流量大且成分复杂,鱼龙混杂。这样的地方,确实是个隐匿行踪、进行秘密会面的绝佳地点,不易引起注意,也方便快速撤离。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她心中逐渐成形:这个老熟人,绝非等闲之辈。这场看似普通的茶馆会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刘晓璐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探究的光芒,她知道,自己可能真的找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格外清脆,刘晓璐的瞳孔因屏幕幽蓝的光线而微微收缩。当那个加密号码的溯源结果跳出时,她感觉后颈的汗毛骤然竖起——那串数字像一条毒蛇,精准地指向了她心底最不愿触碰的地方。作为《江城晨报》最年轻的深度调查记者,她指尖常年因握笔而生成的薄茧此刻正轻轻颤抖,一种混杂着兴奋与不安的电流顺着脊椎窜上头顶。
昆仑...她对着空气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屏幕上张启明三个字。这个名字像枚生锈的图钉,猛地扎进记忆深处——去年能源论坛上,那个总跟在赵教授身后整理资料的儒雅男人,金丝眼镜后的眼睛总是藏在阴影里。她迅速调出会议录像,定格画面里研究员正低头记录,右手无名指上那枚磨损的银戒在镜头下泛着冷光,与孙天煜社交账号里某次慈善晚宴的背景人影完美重合。
办公椅的滚轮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刘晓璐猛地起身时带倒了桌边的咖啡杯。褐色液体在桌面上漫延,倒映出日历上被红笔圈住的7月16日——凌希玥导师心脏病突发的日子。她抓起打印好的通话记录,纸张边缘被攥出深深的褶皱,加密通讯的时间戳像烧红的烙铁:7月15日15:17,时长2分43秒。
不可能...她反复核对着交叉验证的证据链,孙天煜的行车记录仪截图显示当天下午三点零二分驶入城南茶馆停车场,而研究所门进系统记录张启明在十五分钟后才刷卡进入实验室。最致命的是茶馆后巷监控拍到的模糊身影,那个左手插在裤袋里的习惯性动作,与学术期刊封面上张启明的照片如出一辙。
当刘晓璐撞开特侦组办公室门时,通讯设备的电流杂音正弥漫在空气中。凌希玥面前的六块显示屏组成了巨大的密码矩阵,她悬在键盘上空的双手突然僵住,耳麦滑落的瞬间,刘晓璐看见她耳后细小的珍珠耳钉正在颤抖。郝剑刚用酒精棉擦拭完的绷带渗出暗红血渍,这位前特种兵下意识摸向腰间枪套的动作,让气氛骤然凝固如铁。
张启明与孙天煜在教授去世前22小时有过密会。刘晓璐将文件重重拍在会议桌上,纸张碰撞声惊飞了窗外夜栖的鸽子。她特意用荧光笔标出茶馆消费记录:两杯龙井,一碟茴香豆,付款时间15:42,恰好是加密通话结束后的五分钟。
陈子序的指尖在文件边缘敲击出急促的鼓点,这个总是冷静自持的男人此刻喉结剧烈滚动。他忽然想起三天前搜查凌教授办公室时,那份被锁在抽屉底层的项目进度表,签名栏旁的复核人正是张启明。当时他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流程,现在想来那娟秀的字迹里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
他是第一个发现尸体的人。凌希玥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她猛地扯下腕上的银色手链——那是导师在她博士毕业时所赠,链坠里封存着第一片实验成功的光伏材料。此刻水晶链坠在她掌心硌出深深的红痕,那天早上他说导师没去实验室,我们撞开门时...导师办公桌上的降压药还是满瓶的。
陈晓墨指间的香烟在烟灰缸里积了长长一截灰烬,这个从不离身的道具此刻成了他唯一的支点。当烟雾缓缓散开时,他看见众人眼中燃起的火焰:郝剑绷带下的肌肉贲张如弓,凌希玥的指甲深深掐进文件边缘,而刘晓璐正用口红在玻璃白板上画出复杂的关系网。窗外的霓虹灯透过百叶窗在他们脸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纹路,宛如一幅正在显影的真相照片。
内部清洗。陈子序突然将保温杯重重砸在桌面上,茶叶在水中翻腾如挣扎的困兽,暗星组织需要一个熟悉研究所安防系统的内应,张启明的女儿去年在国外留学时突然获得全额奖学金,资助方是巴拿马一家空壳公司。他调出加密通讯的声纹分析图,那些起伏的波浪线在特定频段形成诡异的共振,这不是简单的策反,是场蓄谋已久的特洛伊战争。
凌希玥突然抓起桌上的激光笔射向窗外,绿色光点在研究所的方向剧烈颤抖。那座彻夜通明的建筑此刻像座巨大的玻璃棺材,灯火越是璀璨,越显得内里黑暗深不可测。刘晓璐注意到女科学家的眼角有晶莹闪烁,在激光束的映照下,那滴悬而未落的泪珠折射出七种颜色,像极了导师毕生研究的新能源光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