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2年(顺治九年,永明三年,绍武八年)五月
重庆浸润在晚春的暖风中,嘉陵江畔绿意葱茏,鸟语花香。
在嘉陵宫外的望北河畔,细流涓涓穿过广袤草原,向北蜿蜒流去。
这片草原位于南书房以北,是朱亨嘉最喜独处沉思之地。
此刻,他正坐在一方榆木板凳上,面向河水,微微仰首
目光仿佛穿透重重云霭,望向遥远的北方
身后十余步外,一群身着绯红官袍、头戴乌纱帽的官员垂手侍立
在这片看似闲适的草原上,汇聚的却是这个新生政权中最具权势的核心人物。
位列左上首的是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樊一蘅
虽在内阁中位列第五,但其深厚的资历让他自然占据左首尊位
一旁的大青石上,礼部侍郎薛凤柞正襟危坐,执笔记录——这等高层会议
历来由这位正三品大员亲自做纪要。
领衔众人而立的是当朝内阁首辅晏日曙
这位资历深厚的老臣脸上挂着惯有的温和微笑,但日渐加深的斑纹无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朝中早有传言,待这届任期届满,甚至不必等到五年,这位老臣便会致仕归隐
而同样深受监国信赖的内阁次辅赵元钰,已被普遍视为接任首辅的不二人选。
咳咳——
晏日曙轻咳一声,放松身形,双手交叉置于胸前
微笑道:
月余以来,关于科举改制之事
某已汇集各部堂官及地方大员意见,现将议案呈报监国。
在众人注视下,他缓缓从袖中取出一本奏章,徐徐展开。
自我朝开科取士以来,沿用八股取士已二百余载
当此非常之时,必行非常之制
内阁以为,科举之制当革故鼎新,以应时需。
其一,革新八股。八股取士虽为寒门子弟辟一进阶之途,然其弊日显:
禁锢思想,僵化学术,使程朱理学不能应时世之变。然天下士子习八股久矣,改革当循序渐进。
晏日曙略作停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继续道:
故内阁拟议采取渐进之法。乡试、会试仍保留经义一道,考四书五经,但比重降至五成。
新增实务策三篇,考察时政、算学、律法;另设专门科
考生可自选兵法、工造、农政、商算之一应试。
河畔的朱亨嘉微微颔首,目光仍望着北方,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说下去。
其二,广开取士之途。
次辅赵元钰上前一步,接口道,
除科举正途外,每年由各省巡抚推荐实学良才,经考核后可直接授官
工坊大匠、善战之士、垦田能手,皆可由此途入仕。
礼部侍郎薛凤柞的狼毫在宣纸上沙沙作响,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一句话
几位传统派官员脸上已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
但碍于监国在场,未敢出声。
其三,重设翰林院。
晏日曙又道
新翰林院非复从前清贵之地,将分设军政、财税、工学、农事四馆
所有进士及第者皆需入馆研修两年,经考核合格方可授实职。
而新翰林院则设置掌院管理,正三品,效枢密院设签事处,处理日常,签事为从四品,四馆则各设学士
一阵暖风拂过草原,掀起官员们的袍袖
朱亨嘉终于转过身来,目光如电扫视群臣。
都说完了?
他淡淡问道
那本王来说几句。
众人顿时屏息凝神,连草原上的风声都仿佛静止。
八股取士,犹如以既定之网捕鱼,所得皆是善钻网眼者,未必是真能搏击风浪之大鱼。
朱亨嘉站起身,走向群臣
当今清军虎视江北,永明偏安东南
我等若要光复神州,需要的是能造火炮、算粮草、治郡县、打硬仗的实干之才。
他停在晏日曙面前:
然改革不可冒进。若骤然废除八股,天下士子必生动荡。故本王决定...
朱亨嘉突然提高声调:
自明年春闱始,分两榜取士!正榜考传统经义,副榜考实务策论
正榜进士授官从六品做起,副榜进士从七品做起
但三年考满,副榜优异者可超擢任用!
群臣中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
这个方案既保守又激进,既安抚了传统士子,又为实用人才开辟了通道,可谓老成谋国之举。
监国圣明!
晏日曙率先躬身,如此新旧兼顾,缓急得宜,实为万全之策。
还有,
朱亨嘉补充道
即刻在成都、重庆、广州、昆明、靖南、桂林、西安、贵阳八府之地设立实学书院
聘请西洋匠师、资深农工传授技艺
每年从书院中选拔优异者,可直接参加副榜考试。
赵元钰眼前一亮:
如此一来,寒门子弟若不谙经史,也可通过修习实务而入仕途!
正是此意。
朱亨嘉目光扫过群臣
诸公须谨记:今日所需,非吟风弄月之文人,而是安邦定国之实干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