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上面清晰地刻写着:
吾,少时爱好游历,遇一山野老道,与他讲书论道之际,终得一时之胜,那老道施展神通术法,飞天遁地,吾心生神往,遂弃凡修道。
奈何天资平平,三百余载,一生光阴倏忽过,看遍人间兴衰如潮涨潮落,唯有山间老松依旧年年抽新枝。
吾曾为王朝更迭洒过悲悯泪,也曾在战火中护苍生周全,到头来却悟透——仙途之妙,不在搅弄风云,不在长生久视,而在守护文明薪火。
人生百年,蜉蝣一世,纵有移山填海之能,亦难挽光阴长河奔流。
王朝霸业,终化尘土;英雄豪杰,尽归黄土。
唯有那薪火相传的文字、技艺、道理,如同暗夜星辰,指引后来者前行。
如今,吾寿元将尽,神魂渐朽。
回首往昔,轰轰烈烈处,反不如山居岁月静好。
任山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追名逐利;任红尘滚滚,爱恨情仇,上演不休。
吾心已倦,只愿守着这方天地,看云卷云舒,听山风低语,闻草木清香。
此身虽朽,神念长存。
愿化清风一缕,拂过新苗;愿化明月一轮,照亮夜路。
与日月同眠,非求永恒,只求安宁;与天地共生,非为不朽,只为见证。
这世间繁华,万般热闹,终抵不过一抹清风,一缕月光,一份内心的澄澈与安宁。
心若安宁,此间便是桃源,何须远求仙山琼阁?
故在此坐化之际,剥离毕生修为感悟,凝于石壁之上,描摹刻字,留待有缘。
望后来者,能感吾心,承吾志,护持人间之道,延续文明星火,使吾道不孤。
—— 庄振钟,落!
字字千钧,力透石柱!
那字迹间蕴含的,不是睥睨天下的霸气,而是阅尽沧桑后的平和与通透,一种勘破浮华、返璞归真的释然。
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诉说着主人一生的经历与最终彻悟。
黄清璃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字,心神仿佛被拉入了那字里行间描绘的漫长画卷:一个资质普通的修道者,在漫长的岁月里,挣扎过,努力过,曾为王朝更迭、生灵涂炭而心痛,也曾挺身而出,在乱世烽烟中守护一方安宁。
他见证了无数英雄崛起又陨落,王朝兴盛又崩塌,如同潮汐涨落。
最终,在时光的冲刷下,他放下了对长生不灭的执着,放下了对力量巅峰的渴望,领悟到真正的“仙途之妙”,并非个人的超脱与不朽,而在于守护那脆弱却坚韧的文明火种,在于那份“与日月同眠,与天地共生”的安宁心境。
“世事无常……”黄清璃低低地喟叹一声,声音在空旷的石壁前显得格外清晰,带着深深的感慨,“修道修心,争渡一世,无论何等惊才绝艳,何等法力滔天,最终……依旧是尘归尘,土归土。”
“唯有这份守护的意志,这份内心的安宁,或许才是真正能留下的东西。”
他手腕一翻,一个特制的、带有微型摄像和符文记录功能的玉符出现在掌心。
他催动玉符,一道柔和的光束扫过石柱,将上面庄振钟留下的遗言一字不差地完整记录下来。
这不仅仅是传承,更是一位前辈修士用生命写下的、关于道途本质的思考,价值难以估量。
安思懿也站在一旁,沉默地看着那些文字,脸上的活泼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少有的沉静和思索。
她似乎也被这位素未谋面的前辈那份看透世情的淡然与守护的执着所触动。
记录完毕,黄清璃收起玉符,又深深地看了一眼那面承载着庄振钟毕生感悟的巨大石壁。
石壁光滑,此刻在灯光下显得异常平静,仿佛那位前辈修士最后的神念已彻底融入这方天地,只留下这无声的见证。
“走吧。”黄清璃轻声道。
安思懿点了点头,两人不再停留,转身沿着来时的蜿蜒洞道向外走去。
青玉莲灯的光芒再次成为前行的指引,只是这一次,洞内似乎不再那么阴森压抑,反而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庄重与宁静。
走出洞口,重新沐浴在午后温煦的阳光和带着草木清香的微风中,两人都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洞外鸟鸣清脆,溪流潺潺,游客的欢声笑语隐隐传来,与洞内那沉寂数百年的遗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真没想到啊……”安思懿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仿佛要将洞内的阴冷和沉重都吐出去,她回头望了一眼那被藤蔓重新遮掩的洞口,语气带着难以置信的感慨。
“一个看起来阴森恐怖、普普通通的山洞,里面……竟然是一位前辈高人的坐化洞府?还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她摇摇头,似乎还在消化刚才的所见所感:“修道修道,修到最后,像这位庄前辈一样,守着清风明月,坐看云卷云舒,似乎也挺好?”
“可我们这么辛苦修炼,追求更高的境界,更强的力量,又是为了什么呢?像他说的,守护文明?可我们连自己到底能走多远都不知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