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城东一处宅院内。
几名额楚安插的细作正在密议。
其中一人低声道:
董卫国多次和他已经投明的侄子董大用密谋,定然要反,我们必须立即出城报信!
出城?四门都已戒严,如何出得去?
走水路!趁现在还没完全封锁,从码头找条船!
就在他们准备行动时,院门突然被撞开。
几个身手矫健的好手冲了进来。
为首的一人冷冷道:
拿下!
原来邓名早已料到城内可能有变,提前派豹枭营少量精锐潜入城中。
这些细作还未来得及反抗,就被尽数制服。
此时北门城楼上,董大用与王志雄正在对峙。
王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
董大用劝道,额楚待我等如何,你心里清楚。
王志雄却狞笑道:
董大用,你这个叛徒!今日我就替朝廷清理门户!
说着便挥刀砍来。
两人在城楼上激烈交手,刀光闪烁。
王志雄力大刀沉,董大用渐渐落入下风。
就在危急时刻,一支弩箭破空而来,正中王志雄右臂。
原来是董卫国的亲兵及时赶到。
王将军,
董大用上前一步。
你家中尚有老母在九江城,为何不替你母亲及全家安危考虑下?
王志雄闻言,手中钢刀落地。
寅时三刻,城内局势终于稳定。
董卫国亲笔写下降书,命心腹从城头缒下,送往明军大营。
次日黎明,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九江城门在晨雾中缓缓开启。
董卫国率先走出城门,他未着官服。
只穿一袭青色长衫,双手捧着江西巡抚印信。
身后文武官员皆去冠徒跣,低头缓行。
邓名亲自策马前来,在城门前十步下马。
他上前扶起正要行礼的董卫国:
董公深明大义,弃暗投明,功在千秋。
突然,城楼上一名清兵弓箭手悄悄张望,估量着邓名的距离。
但是那人才开始鬼鬼祟祟的张弓,却已经被豹枭营的暗哨发现。
一支弩箭精准地射穿了那名弓箭手的喉咙。
邓名却似浑然不觉,继续对董卫国道:
九江能免于战火,全赖董公明智。请董公依旧暂摄巡抚之职,安抚百姓。
说罢,他转身对列队待命的明军高声下令:
传令三军,按军律行事!再次强调,入城后不得擅入民宅,不得惊扰市肆,违令者斩!
明军开始有序入城。
亲卫军军容整肃,铁甲铿锵;
豹枭营将士身手矫健,迅速接管各处要害。
沿街商户见状,纷纷卸下门板开张营业,百姓们也渐渐聚在街旁观望。
邓名与董卫国并肩而行,望着初升的朝阳照在九江城头。
城墙上,大明的旗帜缓缓升起,在晨风中飘扬。
沿街百姓见明军秋毫无犯,皆暗自庆幸。
从湖口之战再到九江光复,经历五天。
自此江西门户,自此洞开。
-
九江城内,原清廷巡抚衙门张灯结彩,盛大的庆功宴正在举行。
大堂之内,烛火通明,将星云集。
邓名居主位,左手边是陈义武、沈竹影、唐天宇等一众老部下。
右手边则坐着新近归附的董卫国及其旧属还有各路义军首领。
觥筹交错间,气氛热烈而融洽。
董卫国举杯之际,忍不住再次端详上首的邓名。
这位在清军军报中宛若杀神的对手,此刻亲眼得见,竟只是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
然而其眉宇间毫无少年得志的轻狂,反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气度。
言谈举止从容不迫,英姿勃发,令人心折。
“董公,”邓名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举杯笑道。
“九江能和平光复,百姓免于涂炭,全赖公之深明大义。”
“这一杯,我敬公,也敬所有愿共襄盛举的将士们!”
满堂皆举杯同饮,气氛推向高潮。
邓名趁势起身,声音清朗,传遍大堂:
“诸位!九江乃七省通衢,长江重镇。今日我得九江,便如利刃抵敌之喉!”
“向东,可威胁南京,震动江南财赋重地;”
“向西,已与湖广连成一片,水陆通畅;向北,则俯瞰中原;”
“向南,更可直指南赣!自此,我军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已握于我手!”
他寥寥数语,便将九江无比重大的战略意义剖析得淋漓尽致。
听得在座将领,无论是旧部还是新降,无不热血沸腾,对未来的战局充满信心。
就在此时,一名风尘仆仆的传令兵被亲卫引入大堂。
径直走向邓名,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染尘的军报。
邓名接过,迅速展开阅览。
众人只见他目光一扫,先是一凝,随即脸上绽放出难以抑制的喜色。
“好!好!好!”
他连道三声好,声震屋瓦,随即朗声下令。
“念!大声念给所有弟兄们听!”
亲兵统领上前一步,接过军报,运足中气,洪亮的声音响彻整个巡抚衙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