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沈河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见证了(bushi)】
柏林德共临时总部的会议室,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
厚重的窗帘并未完全拉拢,午后的光线斜射进来,在弥漫着烟尘的空气中划出几道朦胧的光柱,照亮了桌面上散乱的文件、粗糙的陶制烟灰缸,以及围坐在长桌旁那些严肃的面孔。
罗莎·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内西、利奥·约吉希斯等德共核心领导人悉数在座,林·冯·俾斯麦也坐在一个并不显眼但所有人都能注意到他的位置。
房间里异常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压低音量的咳嗽声。
一种混合着期待、警惕与历史厚重感的情绪,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今天,他们将正式会见来自莫斯科的使者,共产国际的代表。
门被轻轻推开,负责联络的同志引进了一个陌生人。
来人身材不高,但极其结实,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旧西装,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地抵御着柏林尚未完全散尽的春寒。
他有着宽阔的前额,深陷的眼窝里是一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嘴唇上方留着浓密而整齐的胡须。
他的步伐沉稳有力,整个人散发着一种经历过地下斗争严酷考验的坚韧气质,以及一种不容置疑的、来自世界革命中心使者的权威感。
“同志们,”联络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位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特派代表,卡尔·伯恩哈多维奇·拉狄克同志。”
卡尔·拉狄克。
这个名字在房间里引起了一阵几乎无声的震动。
林·冯·俾斯麦的眉梢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内心深处泛起一丝复杂的涟漪。
这位波兰和奥地利裔的布尔什维克元老,以其敏锐的头脑、犀利的文笔和在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广泛人脉而闻名。
他是列宁的亲密战友,共产国际初期最活跃的组织者和理论家之一。
派他前来,本身就说明了莫斯科对德国革命局势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林所来自的那个历史视野中,拉狄克的面目却并非如此单一。
他清楚地知道,这位能言善辩的革命家,在未来会摇摆于托洛茨基的左翼反对派与斯大林之间,其政治立场如同风向标般多变。
这种认知,让林在审视这位使者时,除了必要的尊重外,更带上了一层冷静的审视与内在的疏离。
他脸上不动声色,只是目光更加深邃,仿佛要穿透眼前这个人,看清其思想深处可能存在的裂隙。
拉狄克的目光迅速扫过全场,在每一张脸上都停留了极其短暂的一瞬,仿佛在快速评估和归档。
他的视线最终落在了林·冯·俾斯麦身上,那锐利的目光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探究,随即移开,脸上露出一个符合外交礼仪、但并不十分温暖的微笑。
“罗莎·卢森堡同志,卡尔·李卜克内西同志,利奥·约吉希斯同志,”他用带着明显俄语口音的德语,准确无误地叫出主要领袖的名字,声音洪亮而富有穿透力,“还有在座的各位德国革命的同志们!”
“我代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代表执行委员会,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兄弟般的问候!”
他并未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走到桌前预留的主位坐下。
卢森堡代表德共致了简短的欢迎辞,语气不卑不亢,保持着理论家的尊严。
“同志们,”拉狄克双手按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那双眼睛仿佛能洞穿一切表象,“我穿越了尚且动荡的欧洲来到这里,不是为了重复那些我们已经在电报和信件中交换过的观点。”
“列宁同志以及国际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无比的期待,关注着你们在德国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突破!”
他的话语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但措辞谨慎。“你们在柏林的斗争,成功地抵挡住了资产阶级反动派最凶猛的第一次反扑,不仅保卫了革命的果实,更重要的是,你们探索出了一条在工业发达的西欧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路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宝库的极大丰富!”
他高度赞扬了德共的战略转变和军事成就,但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更加郑重:“然而,同志们,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的命运,决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
“资产阶级是国际性的,他们的反扑也必然是国际性的。”
“同样,无产阶级的胜利,也必须是国际性的!”
他阐述了共产国际的核心理念——“世界苏维埃共和国”的蓝图,强调了集中领导和国际协作的绝对必要性。
“因此,”拉狄克的声音提高到足以震动房间内每一粒尘埃,“列宁同志和执行委员会,正式并迫切地邀请德国共产党,派出你们最权威、最核心的代表团,前往莫斯科!”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缓缓扫过众人,最终,有意无意地,在林的方向多停留了一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