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内的灯火彻夜未熄。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极致的、高度浓缩的兴奋,混合着咖啡因的苦涩和电子设备散发的微弱焦灼气味。巨大的主屏幕上,被分割成数十个窗口,每一个窗口都在疯狂刷新着数据流、频谱图、分子式模拟或是经过超算增强处理的直播录像片段。键盘的敲击声不再是杂乱无章的背景音,而是如同暴雨敲打芭蕉,密集、急促,却又隐隐带着某种协同的韵律。
这里不像是一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室,更像是一个战争时期的前沿指挥所,或者一个在重大科学发现前夜的顶级实验室核心区。而他们面对的“敌人”或“目标”,则是那个在镜头前插科打诨、演技浮夸、却随手抛出让整个学术界都为之震颤的“玩具”的整活主播——林墨。
“报告!草稿纸图像三重冗余校准完成!确认偏振角度序列A组:17.3°, 89.7°, 161.5°;B组:-12.8°, 72.1°, 154.0°;C组:5.5°, 108.2°, -176.9°!已建立数学模型,与现有BB84协议框架存在17.4%的偏差,但内在逻辑自洽性高达99.98%!”一名年轻的技术员声音带着破音,几乎是吼出了他的发现。
“随机数序列分析突破!确认其并非标准算法生成,而是基于一种…一种类似量子噪声背景下的混沌函数!我们尝试用他‘洒水’时提到的‘随机落点’概念进行逆向工程,匹配度正在急剧上升!”另一边的密码学家猛地站起身,挥舞着手里的平板电脑,屏幕上复杂的函数图像如同有了生命般跳动。
“量子信号扰动回溯分析确认!峰值时刻与主播讲解‘搅拌’加密时完全吻合!频谱特征与理论预言中的纠缠态制备、分发、测量过程惊人相似!这不是比喻!他可能真的在直播里现场演示了一次简化版的、但完全可行的量子密钥分发(QKD)实验!”信号分析团队的首席声音颤抖,这个结论太过骇人听闻,却又被无数交叉证据链死死钉在了事实的墙面上。
首席量子专家李教授没有加入任何一场具体的汇报,他像一尊雕塑般站在主控台前,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双眼布满血丝,却亮得吓人。他的目光不断在各个分屏间快速移动,大脑如同超频的处理器,将那些碎片化的、看似荒谬的“整活”细节——泡泡的特殊光泽、对讲机天线上不起眼的小黑点、搅拌液体的手势、甚至林墨那些插科打诨的废话——与最前沿的量子理论进行着疯狂的比对和拟合。
“不止是QKD…”李教授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让沸腾的办公室瞬间安静了几分,“他透露的,是一整套东西!从密钥分发协议、到编码调制技术、再到那个核心的、能产生并维持宏观尺度量子纠缠的…‘肥皂泡’介质!”
他猛地转身,指向大屏幕上被高亮标注的、林墨用来装“特殊肥皂水”的瓶子:“那东西!重点分析那残留液体的光谱特征!还有他吹泡泡时,环境温度、湿度、电磁场的微小变化!我怀疑那根本不是简单的表面活性剂溶液!那是一种…一种能短暂承载并保护量子信息的光子-声子耦合新型材料!它的稳定性…远远超出了现有任何理论模型!”
“还有他对讲机里那个‘玩具芯片’!”李教授越说越激动,语速快得像子弹,“拆解模型完成了没有?!它的结构!哪怕是最粗糙的扫描电镜图!我要知道它是怎么在那种简陋条件下完成量子态制备和测量的!这集成度…这能耗…这环境适应性…简直是…”
他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最终只能用力一拍控制台:“奇迹!但这他妈是物理!不是魔法!”
陈老站在李教授身边,脸色同样是前所未有的凝重和激动。他比李教授更清楚,这些东西一旦被证实并转化为实用技术,意味着什么。
绝对安全的通信。
不仅仅是理论上,而是实践上、工程上、能够装备应用的绝对安全通信!
这对于国家的意义,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军事指挥、金融交易、能源网络、政务系统…一切需要最高级别信息保护的领域,都将迎来一次坚不可摧的盾牌升级!而凭借此次技术领先,在全球量子通信标准的制定上,也将占据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
“立刻!”陈老的声音斩钉截铁,打破了短暂的寂静,“将所有分析数据,特别是偏振编码序列、随机数生成算法、以及关于那种特殊介质的一切推测,最高加密等级,同步发送给‘北斗’下一代导航卫星总体设计部、‘鸿雁’全球低轨星座通信系统总部、以及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通知他们,这不是征求意见,这是…技术输入!要求他们立即组织最强力量,对这批数据进行验证、消化,并尽快评估将其应用于现有及在研型号的可行性和方案!尤其是新一代重型通信卫星‘东方巨眼’项目!它的激光星间链路,必须优先考虑采用这套新型量子加密体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