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声控解锁”直播余波未平,网络上关于“声波指令集”是真技术还是大型魔术的争论依旧沸沸扬扬。但在“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及其关联的“听风”小组内部,争论的焦点早已不是“真假”,而是“如何解析”与“如何应用”。
长达数小时的直播录像被拆解成无数片段,音频、视频、甚至林墨每一个微表情和看似无意义的小动作,都被置于最严苛的技术显微镜下。
赵教授带领的“听风”小组攻坚重点在于声学信号分析。他们动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声学实验室设备,对林墨那首魔性的《解锁》进行了毫秒级的频谱剖析。
“结果非常……奇特。”赵教授在专项汇报会议上,指着大屏幕上复杂的声谱图说道,“从纯粹的声学特征来看,这段旋律虽然古怪,但其频率成分、谐波结构,并未超出普通人声 范围,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嵌入式的数字编码信号,如FSK或PSK调制痕迹。”
他切换了一张对比图:“这是我们将他成功解锁的演唱与后来失败跑调的演唱进行差分分析的结果。差异主要体现在特定时间节点上的音高准确度、持续时长和节奏稳定性上。换句话说,关键确实在于‘怎么唱’,而非‘唱什么’。这符合他宣称的‘声波指纹’概念,即依靠声音的物理特性(频率、时长、节奏)作为指令载体。”
“但是,”赵教授话锋一转,调出了那个“声波指令解码器”的特写镜头,尤其是LED指示灯疯狂闪烁的片段,“我们注意到,指示灯的闪烁模式,与他歌声的节奏和音调变化并非严格一一对应。尤其是在解锁的关键时刻——就是他唱到‘嗡嗡~滋滋~最后来一段~’时——指示灯的闪烁频率和序列,出现了一种非线性的跃迁,更像是一种预设协议被触发,而非简单的声波能量响应。”
李教授插话:“你的意思是,单靠歌声本身,可能并不足以完成全部解码?还需要那个黑盒子?”
“我们高度怀疑这一点。”赵教授点头,“那个‘解码器’绝非简单的视觉道具。我们推测,它可能是一个关键的交互节点。要么,它内部集成了更复杂的信号处理芯片,能够识别歌声中蕴含的、我们目前技术无法探测的微妙特征(可能是某种基于混沌理论或生物声学的独特编码);要么……它接收的就不止是声音信号。”
陈老目光一凝:“不止声音?你是指……”
赵教授放大了林墨手部动作的截图,画面有些模糊,但能看出林墨的几根手指看似随意地搭在解码器外壳上,指腹按压的位置似乎有极其细微的、规律性的颤动。
“我们无法百分百确定,但这非常类似于一种极低幅度的、精密的触觉输入,比如……肌电信号模拟,或者某种压感序列。”赵教授语气带着一丝不可思议,“结合林墨最后提到的‘脑波’,我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次演示,可能并非纯粹的‘声控’,而是一种初步的、隐晦的‘多模态生物特征交互’演示!声音是明面上的‘钥匙’,而隐藏在手指接触或甚至潜意识思维层面的某种信号,才是启动最终解码程序的‘扳机’!”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吸气声。这个推测比单纯的声波加密技术更加超前,也更能解释为何外界无法简单复现——因为你缺少了最关键的那把“隐藏钥匙”。
“也就是说,”陈老总结道,“他看似在展示声波指令集,实际上可能已经触碰到了脑机接口或神经界面领域的边缘?他在用这种看似沙雕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引导我们接受并理解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
“极有可能!”李教授激动地说,“从最初的物理黑科技,到后来的算法、声波探测,再到现在的多模态交互暗示……林墨,或者说他背后的‘存在’,正在搭建一个完整的技术演进阶梯!”
陈老当机立断:“两条腿走路!第一,‘听风’小组继续深化声波指令分析,尝试剥离出可能存在的、独立的声学编码逻辑,哪怕只能复现部分功能,也具有巨大价值。第二,立刻成立一个新的分析小组,代号‘触角’,专门研究林墨直播中所有非语音、非显性操作的潜在信息传输模式,重点就是体感、肌电乃至……脑波关联迹象。同时,将我们目前对‘声波指令集’的理解,尤其是其作为隐蔽通信和身份验证的潜力,形成初步技术评估报告,立刻上报,并建议在特定部门进行小范围、高保密性的可行性验证。”
这份来自“办公室”的、标注着“绝密”的技术评估报告,以最高优先级被送抵了几个核心部门。其中,国家安全部门的一位技术负责人,代号“磐石”,在看到报告中关于“利用环境声波掩盖指令传输”、“声纹特征与动态密码结合”、“潜在抗电磁干扰与隐蔽通信能力”等描述时,敏锐地意识到了其在特定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