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掌握这种技术,”磐石在内部会议上指出,“意味着我们的特工人员,可以在看似普通的日常对话、哼唱歌曲、甚至环境噪音中,完成身份的相互确认、指令的传递,或者触发预设的安全机制。窃听者即使录下了全部声音,也无法分离和识别出隐藏在其中的加密指令,因为指令本身就和背景音融为一体。这比传统的数字密码、一次性密钥本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
在获得上级批准后,一个高度机密的项目迅速启动,命名为“潜吟”。项目目标很明确:基于从林墨直播中逆向推导出的技术思路(尽管还不完整),结合国安部门自身的技术积累,开发一套可用于实战的、基于日常声音的密令系统。
“办公室”给予了有限的技术支持,主要是理论方向指导。真正的研发工作,在京城某处深藏地下的实验室中紧锣密鼓地展开。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高鲁棒性”与“高隐蔽性”的平衡。既要保证指令能在各种复杂声学环境(如嘈杂街道、通风管道、车内)中被可靠识别,又要确保指令本身与背景噪音或伪装声音(如谈话、音乐)在频谱上难以区分,避免引起怀疑。
项目组尝试了多种方案。最初,他们试图模仿林墨那种特定旋律编码,但很快发现,过于古怪或重复的旋律本身在特定场合就是一种异常信号,容易暴露。随后,他们转向更自然的声源——一段新闻播报的特定节奏、一首流行歌曲副歌的某个小节、甚至是指尖敲击桌面的特定序列。
然而,如何在这些自然声音中嵌入可机器识别的、足够复杂的指令信息,同时保证其不会被人类听觉或常规声学分析察觉,成为了拦路虎。他们缺乏林墨那种似乎能轻易“赋予”普通声音以指令能力的核心算法。
就在“潜吟”项目陷入瓶颈时,“办公室”转来了“听风”小组的一份最新分析简报。简报中提到一个推测:林墨的技术可能并非将指令“嵌入”声音,而是利用声音的物理特性(特定频率组合在特定时间点的出现)作为“触发器”,激活接收设备内部预存的、更复杂的指令序列。换句话说,传输的并非完整指令,而是一个简洁的“启动密钥”。
这个思路给“潜吟”项目组带来了新的方向。他们调整策略,不再追求在声音中承载大量信息,而是专注于设计一种极其精简、但碰撞概率极低的“声学触发器”。这种触发器可以是一段特定频率的咳嗽声、某个词语的特殊重音模式、或者一段环境噪音中偶然出现的、符合预设模式的声学事件。
接收设备(可能是伪装成日常物品的特制设备,如钢笔、纽扣、甚至某种植入物)会持续监听环境声音,一旦检测到与预设“声学触发器”模式匹配,就会自行激活内部存储的对应操作——可能是释放一个加密数据包、改变通信频率、或者向远端发送一个简单的状态信号。
这套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在“触发器”模式的极其隐蔽和难以猜测上。即使被录音,分析者也很难从海量的环境声音中,准确找出那个看似随机、实则精心设计或等待的“触发点”。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攻坚克难,第一代“潜吟”系统原型终于诞生。虽然远不如林墨演示的那般神奇和智能化,但它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就在“潜吟”项目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林墨的生活似乎恢复了往常的节奏。每天睡到自然醒,打打游戏,怼怼粉丝,偶尔翻看系统商城,琢磨着下一个“整活”点子。【声波指令集加密术(基础版)】的技术细节已经在他脑海中融会贯通,他甚至在考虑,是不是可以“开源”一部分最基础的声学编码原理,以“民间科学家”的身份发到某个技术论坛,看看能激起多少水花。
这天下午,他接到一个陌生的本地电话。对方自称是“市科技创新孵化园”的负责人,表示对林墨之前直播中展示的“创新思维”很感兴趣,邀请他参加一个小型的高科技企业交流会,主要是互相启发思维,拓展人脉。
林墨本能地觉得这电话有点突兀。他一个“整活主播”,什么时候进了这种正经科技圈的名单?他一边打着哈哈应付,表示“考虑考虑”,一边挂了电话。
几乎在电话挂断的同时,他放在桌上的、那部经过“办公室”特殊“优化”过的手机屏幕微微一暗,一个极其简洁的、没有任何标识的弹窗悄无声息地出现,上面只有一行小字:
“邀约可信。可接触。注意‘穿棕色皮鞋者’。”
弹窗停留了两秒,随即消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
林墨挑了挑眉,脸上露出一个“果然如此”的表情。这是“办公室”第一次以如此直接(虽然依旧隐蔽)的方式与他联系。看来,这个交流会,并不简单。
“穿棕色皮鞋者”?这是什么接头暗号?还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目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