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香糖粘合数字巴别塔”的飓风,在全球科技界和舆论场持续狂啸。质疑与惊叹齐飞,诋毁共期待一色。林墨那场直播引发的物理原理大讨论,热度甚至超越了许多顶级学术会议。而处于风暴眼的林墨本人,却显得异常平静,甚至……有点想给这场火再添点柴。
几天后,趁着热度未减,林墨再次开启了直播。这次背景不再是杂乱的工作台,而是一个看起来稍微“正经”点的实验角,摆放着一些基础的电工电子仪器。
“家人们,我又来了!”林墨脸上带着点“无奈”的笑容,“上次那个口香糖传数据,大家讨论得太热烈了,好多物理老师、材料学教授都给我发私信,说我颠覆了他们的教科书……这帽子扣得太大,我可顶不住。”
他搓了搓手,露出一副“被迫澄清”的表情:“其实吧,事情没大家想的那么玄乎。什么量子隧穿、等离子体激元……那都是我瞎编出来唬人的,就是为了直播效果!”
此言一出,弹幕瞬间炸锅:
“???承认了?”
“果然是特效吧!”
“我就说嘛!怎么可能!”
“但是文件真的传过去了啊!”
“别急别急!”林墨抬手虚压,示意观众稍安勿躁,“效果是真的,但原理……可能更接地气一点。”他拿起一片同款的口香糖,在镜头前晃了晃,“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玩意儿为什么这么黏?”
他一边拆开口香糖放入嘴里咀嚼,一边开始了他的“科普”:“其实呢,口香糖胶基里,有一种特定的高分子聚合物,它的分子链很长,而且上面有很多极性基团。经过咀嚼,混合了唾液——唾液里含有各种电解质,比如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什么的——之后,这些高分子链在拉伸时,会形成一种临时的、非常微弱的离子导电通道。”
他吐出口香糖,熟练地拉伸,粘在两块事先准备好的、连接着万用表探针的金属片上。万用表的显示屏上,电阻值虽然巨大(在兆欧姆级别),但确实不是一个完全开路的状态。
“看!是不是有电阻?虽然很大!”林墨指着读数,“这说明,在特定条件下,嚼过的口香糖,可以看做是一种……嗯,极其糟糕的、高阻抗的离子导体!”
他继续发挥着他的“想象力”:“而我上次用的那个‘祖传活化液’,主要作用可能就是调节唾液电解质的浓度和比例,优化这个离子通道的稳定性。至于那个‘量子隧穿激发器’……”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就是个简单的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高频交流信号。因为直流电几乎不可能通过这种高阻抗通道,但交流电,尤其是高频交流电,是可以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跳’过去的!”
他这番说辞,将原本高大上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理论,硬生生拉低到了“胶水导电”和“电容耦合”的层面,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点歪理?
“所以,说白了,”林墨总结道,“我就是利用口香糖胶基的特定高分子结构,在咀嚼和‘活化液’作用下,形成了一条极其脆弱、高损耗的离子导电桥,然后用高频信号勉强把数据‘晃’了过去!速度慢、不稳定,也就我直播那种极限环境下能偶然成功一次,大家可千万别模仿啊!”
他这番“坦白”,半真半假。他真的提到了关键——“特定高分子结构”和“高频信号”,但这只是庞大技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个小角,真正的核心——基于界面效应的近场共振通信机制——被他巧妙地隐藏在“胶水导电”这个看似合理实则片面的解释之下。
弹幕的风向又开始转变:
“原来是这样?听着好像有点道理?”
“我就说是巧合吧!吓得我买了一箱口香糖……”
“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出来走两步,这说法靠谱吗?”
“虽然听起来low了点,但总比量子隧穿容易接受……”
“办公室”内,专家们看着直播,都会心地笑了。
“这小子,甩锅甩得漂亮!”一位材料学家笑道,“把水搅浑,既降低了技术的敏感度,又指出了关键的研究方向——口香糖胶基的特定高分子结构,以及高频信号的参数。”
“没错,境外那些机构要是信了他的鬼话,拼命去研究口香糖成分和模拟电容耦合,那就有的忙了。”通信专家补充道。
陈老满意地点点头:“这样一来,既能掩护我们真正的科研方向,又能给潜在的模仿者挖个坑。通知下去,我们内部的研发,必须严格按照林墨最初提供的【跨平台物理接口技术】原理进行,不要被他的‘烟雾弹’带偏。”
林墨的这次“澄清”直播,效果立竿见影。公众层面的讨论,从高深的物理原理部分转移到了材料学和基础电路层面,热度虽在,但神秘感和颠覆性有所降低。然而,在真正的专业领域,尤其是密切关注此事的各方势力眼中,“特定高分子结构”和“高频信号参数”这两个关键词,却被重点圈了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