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稳定!画面无抖动、无撕裂!色彩还原度极高!”信号分析专家声音颤抖地报告,“这……这根本不是通过调节膜厚干涉形成的简单光影效果!这是真正的、承载了复杂数字视频信号的动态显示!”
“探测到异常光子流!在泡泡膜附近形成了高度有序的定向激发和传播!”光学专家盯着光谱仪上那前所未见的能量分布曲线,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这不是反射!也不是投射!这是……这是将肥皂泡薄膜本身,转化为了一个主动发光或高效调制光子的显示单元!”
林墨看着炸裂的弹幕和那个稳定播放着动画的泡泡,脸上露出了“纯真”的惊讶:“诶?好像……真的可以诶?我就是随便瞎搞的,这浓缩液是我用洗衣粉、沐浴露还有一点点……呃,胶水?反正就是家里常见的东西瞎兑的,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他一边说着,一边为了“证明”其“不稳定性”,用手指轻轻戳了一下泡泡旁边。泡泡晃动了一下,但上面的画面仅仅只是随之微微扭曲了一下,瞬间就又恢复了稳定和清晰,展现出极强的抗干扰能力。
“哎呀,好像不太结实。”林墨继续着他的表演,“看来还得改进配方,不然风一吹就没了。”
他操控着设备,又连续吹出了几个较小的泡泡,它们同样稳定地显示着不同的画面——有时是风景纪录片,有时是新闻片段,甚至还有一个简单的三维线框模型在缓缓旋转。每一个泡泡,都成了一个独立的、透明的、柔性的微型显示屏!
这场颠覆物理常识的表演持续了约十分钟,直到那个最大的泡泡在众人不舍的目光中,如同完成了使命般,“啵”地一声轻响,自然破裂,画面也随之消散在空气中,不留一丝痕迹。
直播结束后,全球相关的科技圈子再次被投入了一颗比三维烟花更勐烈的炸弹。如果说三维烟花还能勉强用“未知化学配方和精密弹道”来强行解释,那么“肥皂泡传输稳定视频信号”则彻底挑战了现代显示技术和基础光学的认知框架。
境外那些机构和公司,这次没有立刻轻举妄动。上次头带的教训记忆犹新。他们调动了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电子工程师,对直播录像进行逐帧分析,试图找出破绽,或者推导出那“特制浓缩液”的可能成分和原理。
“肥皂泡成膜剂……表面活性剂组合……可能的纳米材料掺杂……”
“光子囚禁效应?量子点自发光?还是某种我们未知的电磁场调制技术?”
“信号是如何加载到液体薄膜上的?通过那几根导线?那需要何等精密的阻抗匹配和能量耦合?”
讨论异常激烈,但所有的理论模型在尝试解释那稳定、清晰的动态画面时,都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那泡泡膜太脆弱,太不稳定,根本无法支撑传统显示技术所需的任何稳定结构。唯一的解释,就是林墨掌握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某种“超材料”或“场效应”的显示原理。
这一次,没有人再敢轻易动手仿制。那份林墨随口胡诌的“洗衣粉、沐浴露加胶水”的配方,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赤裸裸的嘲讽。他们陷入了更深的困惑、焦虑与无力感之中。这个东方主播,他到底还藏着多少这种近乎“魔法”的技术?
就在外界一片茫然与抓狂之际,林墨的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如期而至。
【叮!检测到宿主成功完成“泡泡影院,信号穿梭”整活任务!】
【任务评价:SSS级!以最儿戏的方式,展现最颠覆的技术,视觉冲击力与技术误导性均达到极致!】
【发放奖励:【超表面光子成像技术】全套理论、设计原理、核心材料合成工艺及初步应用蓝图已传输至宿主意识空间!】
【整活积分+1500!】
海量的信息流涌入林墨的脑海,远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庞大和精深。他瞬间明白了那“肥皂泡显示器”的真正核心——根本不是什么特制泡泡水,而是系统提供的一种一次性【超表面光子成像单元生成器】。那几根浸在“浓缩液”里的导线,在启动时释放出特定能量场,将掺杂在液体中的、预先合成的某种“超材料前驱体”,在吹出泡泡的瞬间,于液膜表面自组装形成了单原子层级别的“超表面结构”。
这个超表面结构,由无数精密的、亚波长尺度的人工微纳单元构成,能够对入射光或激发光进行前所未有的精准操控。它并非自身发光,而是通过调控外部光(如阳光或环境光)的相位、振幅、偏振等属性,实现无需背光、极高效率的图像生成。其稳定性和清晰度,来自于超表面结构本身在能量场支持下的短暂稳态,而非液膜的物理稳定性。所谓的视频信号传输,实质是驱动信号通过导线能量场,实时地、无线地调控着整个超表面结构上数以亿计的微纳单元的状态!
这,就是【超表面光子成像技术】!一种彻底告别传统像素点、液晶、OLED发光原理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