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他……他刚才真的一直在那里?”小队长忍不住问道。
“没错,就在你们眼皮底下。”赵指挥官语气复杂,既有对结果的震惊,也有对技术效果的兴奋。“下一项,动态转移测试!”
动态测试要求林墨在初始位置被标记后,利用地形和迷彩布,向两百米外的另一个目标点转移,全程规避观察哨的目视侦察。
这一次,林墨的动作更加流畅。他如同幽灵般在断壁残垣间穿梭,迷彩布有时被他披在身上,模拟成移动的阴影;有时被他快速展开,遮挡住暴露的路径;有时甚至被他短暂地抛起,吸引观察哨的注意力,真身则从另一侧悄然滑过。迷彩布在他的运用下,仿佛拥有了生命,随着他的移动和环境的变化,时刻调整着自身的伪装状态,将光学隐身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尽管观察哨配备了高性能的观测设备,并且全程高度戒备,但林墨依然有惊无险地、在未被“确认发现”(仅有一次被怀疑,但未锁定)的情况下,成功抵达了目标点。
接下来的测试还包括不同光照条件(正午强光、黄昏弱光、夜间微光)下的隐藏效果,以及对抗红外侦测设备的测试(系统提供的迷彩布同样具备优异的热信号管理能力)。结果一次次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军人和技术专家。
测试结束后,赵指挥官看向林墨的眼神已经完全变了,那是一种对“技术”本身的敬畏,以及对林墨这个“使用者”的重新审视。他用力拍了拍林墨的肩膀(差点把林墨拍个趔趄):“好小子!你这块布,神了!这要是装备到我们的特种部队……”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眼中的炽热已经说明了一切。
技术专家们更是围了上来,激动地询问着各种技术细节。林墨则按照老套路,开始装傻充愣,把一切都推给“运气”和“偶然”。
“哎呀,领导们,专家们,这块布其实没那么神秘。”林墨挠着头,一脸“憨厚”地说道,“就是我在网上瞎逛的时候,看到一个叫什么‘未来科技玩具店’的网店,看这布料子挺特别,说是能变光变色,就买回来玩玩。没想到效果还挺逼真哈?”
他一边说,一边“随手”拿起搭在椅子上的迷彩布,似乎是为了增加自己话语的可信度,开始翻来覆去地展示,嘴里还念叨着:“你看,就是块布嘛,摸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
就在他看似无意地用力揉搓、拉伸布料的边缘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只听一声极其轻微的“嗤啦”声,布料边缘的缝合处,似乎因为他“过于粗暴”的动作,崩开了一个极小的线头,露出了一小截内部结构。
“诶?”林墨“惊讶”地停下手,凑近去看,还用手捏住那崩开的地方,下意识地想要“撕开”一点看个究竟。
旁边的技术专家们心脏都快跳出来了,连忙阻止:“别!林墨同志!轻点!轻点!”
但已经晚了,或者说,正在林墨的计划之中。在他的“不小心”之下,那块布料边缘被撕开了一个更大的口子,露出了内部更加清晰的结构。
只见在布料的夹层之中,并非普通的纺织纤维填充,而是布满了无数比头发丝还要纤细的、晶莹剔透的透明丝线。这些丝线以一种极其复杂而有序的矩阵方式排列、交织,如同一个微缩的神经网络,密密麻麻地遍布整块布料。在一些节点处,还能看到微小的、如同尘埃般的发光点若隐若现。
“这……这是……”一位光学专家凑到最近,眼睛几乎要贴到那破口上,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这不是普通的光纤!这种排列方式……这种集成度……这是光子晶体光纤?还是某种新型的微结构光导纤维?”
林墨适时地露出“恍然大悟”和“心疼”的表情:“啊?里面是这样的啊?我说怎么这么贵呢!原来是里面藏了这么多细丝?这不会是坏了吧?哎呀,亏大了亏大了!”
他这番表演,再次将最关键的技术线索——“内部高密度微结构光纤/光导网络”,以“意外损坏”的方式,“泄露”给了在场的专家,并且通过某些“允许存在”的记录设备,将影像资料间接地传递了出去。
专家们如获至宝,也顾不上“责备”林墨的“毛手毛脚”了,立刻小心翼翼地将那块“受损”的迷彩布接管过去,准备带回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抢救性”研究。
测试圆满(或者说,超额)完成。林墨在返回途中,意识中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整活任务“直播捉迷藏”后续影响评估完成。】
【技术验证度:95%。】
【信息误导成效:优秀。】
【国运增益反馈:显着。】
【综合评定:S级。】
【奖励升级:【自适应环境模拟算法】优化补丁包已发放。备注:该算法可拓展应用于声波、电磁波等多频谱信号的环境模拟与欺骗。】
林墨心中一动。奖励升级了?从单纯的光学模拟,拓展到了多频谱?这意义可就更加重大了。这意味着,未来的“隐身”,可能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甚至包括对雷达、声纳等多种探测手段的“隐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