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满屏的欢乐吐槽中,林墨看似随意地,按照系统提示的某种“感觉”,将旋钮微微调整了一个极其细微的角度。同时,他心中默念:“使用道具【薛定谔的天线】!”
没有惊天动地的变化,收音机里的噪音似乎……稍微减弱了一点?或者说,噪音的“质感”发生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改变。
林墨屏住呼吸(演技),侧耳倾听(还是演技)。
突然,在一片背景噪音中,一阵极其微弱,但异常清晰的“嘟——嘟——嘟——嘟——”的脉冲声,断断续续地传了出来!
这声音规律、稳定,带着一种机械般的精确感,与周围完全随机的噪声形成了鲜明对比。它的频率不高,但每一个脉冲都短促有力,仿佛在敲打着某种宇宙的节拍。
“等等!”林墨猛地睁开眼,脸上那夸张的陶醉瞬间变成了(伪装的)震惊和难以置信,“你们……听到了吗?”
他迅速调整收音机的音量和微调旋钮,试图让信号更清晰。那规律的脉冲声果然变得稳定和响亮起来。
“嘟——嘟——嘟——嘟——”
“嘟—嘟——嘟—嘟——”
“嘟————嘟——嘟——”
脉冲的间隔似乎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并非完全均一,而是呈现出某种……模式?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爆炸:
“卧槽?!真有信号?!”
“假的吧?特效?背景音?”
“不像假的啊!这脉冲太规律了!”
“我鸡皮疙瘩起来了!主播你别吓我!”
“快录下来!快!”
“@国家天文台@中科院 快来看啊!出大事了!”
“办公室”内,气氛瞬间凝固。所有技术人员都死死盯着频谱分析仪和音频波形图。
“报告!捕捉到异常规整脉冲信号!信噪比极低,但模式清晰!”
“信号源定位……模糊!似乎具有高度指向性,源头无法追溯!”
“信号结构分析……非已知任何人工信号源模式!重复性……存在复杂嵌套结构!”
主任的呼吸微微急促,但他强压下内心的惊涛骇浪,沉声命令:“全方位记录!启动最高等级加密通道,将原始数据实时传输给‘星海’项目组和数学研究院!快!”
直播间里,林墨表现得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他手忙脚乱地找来纸笔,一边听着脉冲,一边试图记录下脉冲的间隔序列。
“长、短、长、短……停顿时长……这好像……是一种编码?”他喃喃自语,眉头紧锁,一副陷入沉思的样子。
脉冲信号持续了大约三分四十七秒,然后毫无征兆地,如同它出现时一样,悄然消失在背景噪音中,无论林墨如何调整旋钮,都无法再找回。
林墨看着收音机,又看看镜头,脸上混合着(伪装的)茫然、兴奋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深藏功与名”。
“兄弟们……我们刚才……是不是真的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他声音有些干涩地问道。
弹幕已经彻底疯狂,各种猜测、惊叹、质疑刷满了屏幕。直播热度瞬间飙升至平台榜首,相关话题“林墨收到外星信号”、“宇宙脉冲密码”等词条以惊人的速度冲上热搜。
“办公室”的反应更快。在林墨下播后不到十分钟,一个由国内顶尖数学家、信息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和密码破译专家组成的临时联合分析小组已经成立,昵称“脉冲破译小组”。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破解林墨直播间记录到的这段神秘脉冲序列。
起初,专家们尝试了各种常规的通信编码解读方式,如二进制、摩尔斯电码等,但得到的信息杂乱无章,如同乱码。这似乎印证了其“非人工”来源的可能性。
直到一位专精数论和复杂系统的老教授,在熬夜研究脉冲间隔的时间序列时,猛地发现,这些长短间隔构成的序列,在经过某种特定的数学变换后,呈现出一种惊人的、优美的数学结构。
“这不是简单的信息编码……这、这像是一个……公式?!”老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
他带领团队继续深入,将脉冲序列的不同层次和嵌套结构进行剥离和解析。随着工作的推进,一个清晰而震撼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这段脉冲,确实承载着信息,但并非人类理解的“你好”、“我们来自哪里”之类的语句,而是一个极其简洁、却蕴含着深刻数学思想的——“贝叶斯-卡尔曼滤波在极低信噪比下的渐进最优递推算法”的核心公式框架!
这个公式,或者说这个数学工具,正是高效处理类似宇宙深处传来的、被强大背景噪声淹没的极微弱信号的关键!它提供了一种在信噪比极低、先验知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优地提取和跟踪信号,并不断根据新数据进行自我修正和优化的数学路径。
对于人类目前正在努力突破的深空探测、射电天文学、乃至量子通信等领域,这个公式的价值,无法估量!它就像是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了通往“深空弱信号解析”这座宝库的大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