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创世纪”所带来的震撼,已然超越了此前所有的“整活”。光,这个宇宙常数,定义视觉的基石,竟然被林墨如同编程代码般驾驭,实现了近乎“凭空造物”与“光驱运动”的奇迹。网络上,“光编程”、“现实代码”、“意念造物”等词汇的热度彻底引爆了社交平台,甚至压过了某些国际热点新闻。尽管主流科学界依旧谨慎地使用着“未知物理现象”、“特殊材料响应”等术语,但私下里,无数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已经将林墨的直播间视为了窥探未来科技的唯一窗口。
在“异常现象与技术解析总局”深处,对“光场编程与结构化技术”的分析被列为最高机密“燧石+”级别,其重要性被认为甚至超过了“镜界窥探”与“万象天籁”。那座光铸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其内部结构之精妙、成分之稳定,仿佛经过精密机床加工而非光场固化,其材料本身对特定波段光的响应机制,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智能材料”全新境界的大门。而那些【光子动量转化箔片】中蕴含的能量转化效率,远超现有任何已知的光压推进模型。最关键的是,从投影仪信号中逆向解析出的“光场编程语言”,其逻辑结构之优美、信息密度之高,让最顶尖的程序员和密码学家都为之叹服,并隐约看到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统一了能量、信息与物质的更深层理论。
国运的提升,在这种触及“现实编辑”本质的技术滋养下,呈现出一种质变般的飞跃。科技树不再仅仅是枝叶的生长,而是仿佛被注入了某种“活性”,开始自我优化、自我拓展,尤其是在信息与物质的交互边界上,生长出了无数充满想象力的新芽。
林墨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反馈。脑海中,“信息基石”序列突破60%大关,“能量操控”序列稳定在32%,而新生的“物质重构”序列虽然只有5%,却让他对周遭物质的“内部结构”有了一种模糊的“触感”。他现在集中精神,甚至能“感觉”到手中水杯的分子间作用力大致分布,或者一张纸的纤维走向。虽然远未到能直接改变的程度,但这种感知本身,已是非凡。
更让他惊喜的是,随着对光场编程能力的初步掌握和“物质重构”序列的激活,他发现自己能进行极其微弱的光学干涉和物质扫描。他尝试着,集中精神引导身体周围的光线产生极其微小的偏折,虽然效果近乎于无,但在特定角度下,他手臂的边缘似乎产生了那么一丝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模糊和透明感!而当他凝视一个封闭的小盒子时,全力激发“物质重构”序列的感知,配合“信息基石”对信息流的捕捉,他竟能隐约“看”到盒子内部有一个模糊的、大致轮廓状的物体影子(他事先放进去的一枚硬币)!
“光学隐身……基础物质结构扫描……”林墨心中火热。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目前还太弱,不足以支撑一次直播“整活”。他需要更基础、更震撼,同时也符合他能力渐进式“泄露”规律的新点子。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从光,投向了承载光的舞台——空间本身。更进一步,是时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早已告诉我们,物质和能量会弯曲时空,而时空的弯曲,就表现为我们熟知的引力。引力,是宇宙四大基本力之一,也是最古老、最普遍,却至今未被完全统一理解的力量。
“镜界窥探”涉及了高维信息在空间界面上的投影,“万象天籁”和“光影创世纪”展示了能量(声波、光)与信息结合对物质的影响。那么,更底层一些,直接作用于时空结构,影响引力的技术呢?
这个想法让他心跳漏了一拍。操控引力?影响时空曲率?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星际文明的标志!
他尝试着,调动所有已激活的序列——“信息基石”提供对底层规律的感知,“能量操控”提供撬动的支点,“物质重构”提供对空间承载体的理解,甚至微弱引动的“光编程”能力也被他用来试图“照亮”空间本身可能存在的“褶皱”。
他选择了一个平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在空气中形成清晰的光柱,微尘在光柱中悠然飘浮。他集中全部精神,不是去控制微尘,也不是去改变光,而是去感知、去尝试影响微尘所在的那一小片“空间”。
这极其困难,比影响声波和光难了无数倍。空间本身似乎无比“坚硬”而“平滑”。他努力将自己的意念,一种“凝聚”、“下沉”的概念,投射到光柱中某一颗特定微尘周围极其微小的空间区域。他想象着那里的空间结构产生了一丝极其微小的、朝向中心的“弯曲”。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林墨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精神力的消耗远超以往。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凭借增强后的“信息视觉”,似乎捕捉到了一丝异常!
那颗被他意念聚焦的微尘,其布朗运动的轨迹,似乎……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违背常理的停顿,紧接着,它向下坠落了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毫米都不到的距离,然后才恢复正常的无规则运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